摘要:选择闽江河口典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N,无氮负荷处理,0 g N m-2 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 N m-2 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 g N m-2 a-1;NH,高氮负荷处理,75.0 g N m-2 a-1),通过获取不同年份冬季各氮负荷样地土壤开展室内培养实验,对比研究了氮负荷持续9个月(2021年12月,WT9)和21个月(2022年12月,WT21)后湿地土壤的N2O产生过程。结果表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不同过程的N2O产生量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同年份土壤的N2O总产生量均在NM处理下最高。异养反硝化作用对不同年份土壤的N2O产生均存在较大的削弱作用,但其N2O产生量整体随氮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非生物作用均是N2O产生的重要过程,但其N2O产生量在较短时期(WT9)随氮负荷水平的升高呈降低变化,而在较长时期(WT21)则呈增加趋势。不同氮负荷处理下非生物过程对N2O产生的较大贡献主要与该区土壤铁锰、硫化物等含量丰富以及氮负荷增强条件下土壤酸碱状况(pH)的改变有关。氮负荷水平与温度对不同年份冬季土壤的N2O产生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不同处理下的N2O产生在WT9时期的较低温度下(5.5-11.5 ℃)以非生物作用为主,在WT21时期以硝化作用和非生物作用为主;而在较高温度下(17.5 ℃),不同年份冬季土壤的N2O产生均以非生物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研究发现,氮负荷增强改变了不同年份冬季土壤N2O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贡献模式,其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来影响N2O产生的生物或非生物过程。在闽江河口湿地冬季低温并叠加氮负荷增强条件下,其对土壤N2O产生的综合影响表现为抵消效应,而这有助于降低该区冬季的N2O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