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六盘山区的辽东栎灌丛和辽东栎次生林地 (以下分别称"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研究了群落生境和清除凋落物、凋落物覆盖及土壤覆盖等处理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贮藏辽东栎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凋落物和土壤覆盖处理在种子释放的前期阶段有利于种子留存,但释放40 d后,种子在释放点的最终留存率在灌丛样地显著高于次生林样地 (Z=-2.333, P=0.020)。灌丛样地的自然状态的种子最终留存率显著高于凋落物覆盖处理 (Z=-0.674,P=0.05),但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次生林样地的凋落物覆盖和清除凋落物处理种子的最终留存率为0%,自然状态和土壤覆盖处理均不足1%,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 种子被啮齿动物的就地取食率在不同群落生境间差异显著 (Z=-2.333,P = 0.020);在灌丛样地,凋落物覆盖处理种子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率最高 (45.56%),而次生林样地的土壤覆盖处理最高 (64.81%),种子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率在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均为清除凋落物处理最低 (分别为23.70%和40.00%);生境类型和覆盖处理对种子搬运后的取食率均无显著影响。(3) 次生林样地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埋藏率显著高于灌丛样地 (Z=-2.88,P = 0.004);在灌丛样地,土壤覆盖处理种子搬运后的埋藏率最高仅5.56%,而在次生林样地,清除凋落物处理最高达9.26%。(4) 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平均距离在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分别为3.01 m和2.13 m,差异显著 (Z=-2.080,P = 0.038),而种子搬运后埋藏的平均距离前者小于后者 (分别为1.35 m和2.10 m),两者间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