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Ce>51Cr,在任何组织器官均未检出60Co。 在渗透吸收实验里,对单条活鱼的测量结果表明,核素是能够通过皮肤的渗透积累在鱼体内,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表明,生命元素的同位素如131I,60Co容易渗透到鱼体内部器官,而非生命元素的同位素例如141Ce、51Cr的渗透是慢的。 51Cr、60Co、131I、141Ce是沿海核设施常见的放射性废物成分,有的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核素(Goldberg,1957),随着沿海核电站的不断兴建,它们在河口港湾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对它们的浓庥有过报告(Hiyama et al., 1964),但河口生物,特别是河口的底栖鱼类对它们的吸收和积累,则研究甚少。乌塘鳢是生活在河口滩涂的底栖鱼类,适应于半咸淡的水质,营杂食,生活范围较固定,退潮时,在滩涂上可见其洞穴,有较强的生活力,离开水体长达30小时仍能存活,也是用以评价河口滩涂环境质量的好品种。本文以乌塘鳢为对象,研究它通过摄食和渗透两种途径51Cr、60Co、131I、141Ce的吸收和积累,为评价核电站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