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种内竞争的效应及其强度不仅依赖予该种群的数量,而且依赖于该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2)回顾现行的测定密度效应的方法:Ricker(1954);Varley和Gradwell(1960,1963,1965);Morris(1959,1963a,b)及Solomon(1949,1964,1969),皆以种群密度(N或logN)为自变量而以下一世代的种群密度(N_(n+1)或logN_(n+1))、致死力(k)、死亡数(N-S)或死亡率((N-S)/N×100%)为因变量。(3)在本文中,建议以平均拥挤度((?))为自变量。由于(?)=M+V/M-1,右边第一项是种群密度而余项正是David和Moore(1954)提出的聚集指标Ⅰ。与M不同,(?)不被空样方所影响。空样方由于没有动物存在亦可能不存在竞争的问题。(4)以温室白粉虱的未成熟期做例证研究。以叶片为环境单位。以死亡率或k对(?)做回归分析并与Solomon及Varley和Gradwell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在定性上皆相似。(5)低龄若虫阶段(卵到三龄初),死亡率不是拥挤度制约的,也不是密度制约的。高龄若虫(三龄初到成虫羽化)是高度拥挤度及密度制约的。世代死亡率也依赖于拥挤度及密度,但强度有所降低。(6)当以死亡率对着M作图,座标点有呈曲线的趋势(图3a,图4a)。这是由于M与M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致。亦即,当密度升高时,个体趋于分布的相对更均匀。因而在高密度时竞争亦相对减弱。若以死亡率对着M作图,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趋势近于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