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分析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Q148

基金项目:


Analysis of complex ecosystem dynamic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historical record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由 Rees W E.于 1992年提出、由 Wackernagel M.于 1996年完善的生态占用 (生态足迹 )原理与方法 ,其主要成果是评价出全球 5 2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占用盈亏情况 ,进一步得出全球人均生态占用阈值为 1.74 hm2 (量纲 ,下同 )、基准值为 2 .0 hm2 ,而人均实际生态占用为 2 .4 hm2 ,人均生态赤字达 0 .4 hm2 以上 ,评价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环境进入了危机阶段 ,因此具有重要的预警战略意义。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 :(1)主要是反映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 ,未能全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反馈力 (人力、物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效用 ) ,尤其是忽略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和贡献 ;(2 )将各生态类型加权抽象化后所得到的等量化综合指标 ,难于反映复合生态系统要素与要素间的复杂变化规律 ;(3)最初创建的方法未反映动态变化情况 :(4 )新开发的 4种时间序列的方法 ,仍不能反映复合生态要素间生动地相关关系。针对以上主要缺陷 ,旨在将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要素分解 ,进行要素与时间相关分析及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将社会经济冲击力、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反馈力三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创建了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生态史迹)分析原理、方法和研究案例。鉴于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力、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反馈力都是在变动的,必须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的相关分析。在做在复合生态系统单要素(含因子,下同)随时间要素动态变化、双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可反映出复合生态系统冲击力、承载力及反馈力的多要素间动态足迹相关模式图。模式图的基本原理是:反映冲击力的人均生态需求(I/P)应小于或等于复合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有效生态空间(E/P)与单位有效生态空间产出(I’/E)的乘积。以E/P为横轴,I’/E为纵轴作图,图中各点为I/P;图中系列I/P理论等值线可构成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基准和序列标准曲线。模式图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有:(1)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可以纷制出复合生态系统有关要素承载力基准与序列标准曲线;(2)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可以绘制出复合生态系统相关生态因子冲击力的动态变化曲线;(3)可以对冲击力与承载力基准与标准序列间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4)可以对反馈力增加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进行评价;(5)进一步再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及包括提高反馈力在内的对策性研究。

    Abstract: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proposed by W E Rees in 1992 and promoted by M Wackernagel in 1996.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applied in 52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the calculating results showed whether one country was in the state of ecological deficit or in the state of ecological remainder. The averag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reshold of the world was 1.74hm~2 per person, the norm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2.0 hm~2 per person, the actual average ecological footpri...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健民,王伟,张毅,胡梦春,唐晓燕,陈敏.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分析.生态学报,2004,24(12):2920~292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