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干旱区水分驱动的生态演变机理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P333,Q148,X143

基金项目:


Water-driven ecological evolution mechanism in inland arid region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我国内陆河流域约占国土面积 1/3,降水集中在山区 ,盆地干旱少雨 ,形成内陆河平原独特的非地带性生态群落。针对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与生态特点 ,从水分 -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入手 ,系统研究了以绿洲为中心的内陆干旱区沿河平原生态问题 ,以此作为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由于径流运动的作用 ,平原生态系统表现出有序的层次结构 :以河流为中心向两岸依次为绿洲、过渡带、荒漠 ;植被等级和盖度逐渐由高向低演变 ,分别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高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沙漠、戈壁。植被生态系统的这种规律性反映了地下径流 (潜流场 )的变化。在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小于 10 0 mm)的环境中 ,来自河川补给的潜水蒸发 ,成为植被水分最主要来源 ,对植被生态系统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生态景观的需水补给条件界定内陆河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给出了平原生态圈层结构的定义。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 ,水资源分布和补给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并导致生态系统圈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生态圈层结构理论成为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 ,据此构造定量化的水分驱动生态演变模型。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和 90年代遥感影像1:10万解译图,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内陆区20世纪70~90年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圈层结构理论分析完全吻合。总体趋势是:人工绿洲普遍退缩。绿洲和荒漠之间的交错过渡带严重退化。荒漠化面积持续扩大。

    Abstract: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the area of which is about 1/3 of China, the precipita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mountain area but it is arid and rainless in basins. Then the special azonal ecosystem has been formed.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according to the water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oint, starting with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between water and ecosystem, this paper systemically researched the plain ecological problems along the narrow belt of riverbank as the center of...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陈敏建,王浩,王芳,唐克旺,王研.内陆干旱区水分驱动的生态演变机理.生态学报,2004,24(10):2108~211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