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Q143,Q718.51+6

基金项目: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 :(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 (2 )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 ,除山地灌木草丛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 ,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 30 .9~ 12 7.9t/ hm2间 ,总平均为 73.9t/ hm2。 (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 .7~ 73.3cm,总平均为 5 6 .4 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 ,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 10 2 8.4 hm2 ,土壤总碳贮量为 72 2 87.0 t,其中 0~ 10、10~ 2 0、2 0~ 40cm和>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个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Land-use change that influences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release within the tropics can have large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arbon cycling. Changes in soil carbon following land-use change have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policy concern in terms of both sustained production at a local or regional scale, and the global consequences relating to increased emissions of CO_2 from terrestrial systems. There are eight types of vegetation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DHSBR),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se vegetations ...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方运霆,莫江明,Sandra Brown,周国逸,张倩媚,李德军.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生态学报,2004,24(1):135~14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