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榕 ( Ficusmicrocarpa L.)和黄桷树 ( 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 Miq.) 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大量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因种苗培育和植株管理的需要 ,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的现象常有发生。切枝引起的叶组织损失可能使植株的总光合生产下降 ,生长减弱。因此 ,叶的净生产能力 ,即叶效率 ,对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和损伤恢复至关重要。由于切枝引起的光合组织 (叶组织 )损失大于非光合组织损失 (因为切枝并不影响植株的主茎和根组织 ) ,植株切枝后平均每单位叶面积要提供比切枝前更多的同化产物用于呼吸消耗 ,因而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有可能下降。为探明切枝是否会影响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以及可能的叶效率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设计了包括 2个处理季节 (春季和秋季 )和 4个处理强度 ( 0 %、2 0 %、5 0 %和 70 %切枝 )的切枝实验 ,对榕和黄桷树进行了切枝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切枝不会降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 ,相反 ,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会增高 (榕春季切枝处理除外 ) ,切枝对叶效率的增高效应不会因切枝季节和切枝强度的不同而变化。研究发理,不同切枝季节对榕和黄桷树叶效率的影响不一样。秋季切枝使叶效率增高的程度大于春季切枝。秋季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的增大而增高,但春季切枝后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却不明显。分析表明,叶效率增高促进了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切枝处理一年后,因叶效率增高而导致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占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增量的百分率在20%、50%、70%秋季切枝榕植株中分别为7.9%、12.9%、21.6%;在春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24.4%、18.1%、15.4%;在秋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9.5%、19.9%和35.3%。本研究表明,切枝后叶效率的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切枝植株因叶面积减少而导致的光合生产下降,它是植物适应损伤的一种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