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柽柳 ( Tamarix L.)被列为臭名昭著的十大外来杂草之一 ,而在中国 ,它则作为一种濒危物种生存状况堪忧。对多枝柽柳 ( Tamarix ramosissima Lbd.)气体交换进行研究 ,探讨其蒸汽压差 ( VPD)、叶水势、气孔导度 ( gs)和水分利用效率 ( WUE)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 ,柽柳之所以能在沙漠生存又能在美国河岸地带疯狂扩展 ,主要原因可能是 :1柽柳属地下水湿生植物 ,发达的根系能直达地下水。 2柽柳适应性生境很广 ,作为一种阳性树种 ,柽柳非常耐旱 ,能够在很低的叶水势 (ψ)条件下 ( - 4.5 9MPa)进行光合作用 ,而较低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又反映出其耐阴湿的特点。 3灵敏的气孔适应性调整 :其 gs对 VPD的灵敏性随着干湿季其体内的水分状况变化而变化 ,调整蒸腾速率 ,从而影响其 WUE;gs与 ψ成显著正相关 ( P≤ 0 .0 5 ) ;gs与 WUE显著相关 ( P≤ 0 .0 5 ) ,但只有当 gs处于正在下降的时候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交换过程受轻微限制时 ,可得到水消耗和 CO2 吸收的最优协调 ,WUE达到最大值。这些适应性调整可能是柽柳能在美国河岸地带疯狂扩展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柽柳完全能够适应荒漠生长环境,因而导致柽柳在我国处于濒危状况的根本原因不是传统认为的干旱的自然环境,而主要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及过度砍伐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