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 ,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 ,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 ,因此 ,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1 999年 9月和 2 0 0 0年 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 ,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 1 5种和 2 1种 ,共计 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秋季为光滑河篮蛤 Potamocorbula laevis( Hinds) ( Y=0 .387) ,春季为光滑河篮蛤 ( Y=0 .4 6 4 )和欧文虫 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 Y=0 .1 2 0 )。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 ,春季为 5 91 .7ind./m2 和 2 6 .7g/m2 ,秋季为 85 .0 ind./m2和 7.4 g/m2 ;而在各类群生物中 ,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 ,其次为多毛类 ,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 5 %。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 ,与近 2 0 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 ,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 ,除 2 0 0 0年春季较高为591.7ind./m2外,其变化范围在72.4~128ind./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1991年较高为27.0g/m2外,变化不是很大,大约10g/m2;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为30.1g/m2,1990年为27.8g/m2,1999年秋季急剧下降至7.4g/m2。此外,从底栖动物各大类的百分组成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以软体动物个体数量(22.7%~83.2%)和生物量(57.9%~82.5%)都最高;多毛类的个体数量百分组成占第二位,其范围是13.4%~52.3%;其它各类群的百分组成除个别时候所占比例较大外,一般都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