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下野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Q948

基金项目: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Research on Populations of Wild Soybeans in Different Scale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为了阐明不同尺度范围内野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方法 ,分别对我国 5个纬度 8个不同地点的野大豆 ( Glycine soja)种群及浙江金华地区 5个野大豆种群 ,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根据 RAPD数据计算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 ,发现无论是不同纬度野大豆种群还是金华地区野大豆小种群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 ,且不同纬度野大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与地理纬度有一定正相关。在对金华地区野大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 ,利用 Shannon指数估算了 5个野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野大豆种群间 ( 78.5 %)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本文就此探讨了不同尺度下野大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并对其成因及维持机制进行了讨论。

    Abstract: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ight populations of wild soybeans (Glycine soja ) from five different latitudes and five populations within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respectively.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genetic distance generated from the RAPD data showed that there were high genetic variations among G. soja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latitude and within Jinhua area. There were some evidences showing noticeabl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variations and the geograph...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府宇雷,钱吉,马玉虹,李军,郑师章.不同尺度下野大豆种群的遗传分化.生态学报,2002,22(2):176~18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