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1 5℃与 1 0 0 % RH的组合条件下以接种安徽虫瘟霉 (Zoophthora anhuiensis)和未接种的桃蚜 (Myzus persicae)成蚜按不同比例混合 (0∶ 6、1∶ 5、2∶ 4、3∶ 3、4∶ 2、5∶ 1及 6∶ 0 )建立蚜群 ,3次重复 ,考察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结果表明 ,在带菌蚜 5 0 %以上的蚜群中 ,活蚜的数量增长因高强度的流行病发生而得到有效控制 ,活蚜数始终未超过 5 0头 /90cm2 ,第 2 2天观察结束时与对照 (0∶ 6)蚜群的 65 6头 /90 cm2 相比控蚜效果高达 93 .2 4%~ 1 0 0 %。在接菌与未接菌比例1∶ 5和 2∶ 4的蚜群中 ,蚜病的发生虽未能充分控制蚜虫的数量增长 ,但结束时的蚜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分别为 3 5 6头 /90 cm2和 2 0 7头 /90 cm2 ,控蚜效果亦分别达 46%和 68%。各处理蚜群中病害流行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拟合 Gompertz模型 (r2 =0 .97) ,由此估计出安徽虫瘟霉不同初始菌量在蚜群中的流行速度 (R)及最高流行水平 (K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初始侵染体密度确定了R(r2=0.89)估计值的90%变异,充分显示安徽虫瘟霉流行病的发生及流行强度对初始侵染体和寄主密度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