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4, 2(5).
摘要:建立国家公园制度体系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保护补偿问题关涉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在阐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特殊性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立法特点与实践经验以厘清该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样态。着眼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与实践需求不匹配、补偿方式缺乏协同性、补偿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实践困境,需从科学确立补偿标准、完善不同标准间的协调衔接两方面廓清补偿标准、因地制宜探索综合性补偿方式、从健全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厘清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补偿职责、健全横向补偿机制三个维度完善补偿保障机制是现阶段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重点,多管齐下才能构建以发展权为理论基础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李淑娟 , 丁佳琦 , 梁欢 , 隋玉正 , 于国旭 , 康丽娜
2024, 2(5).
摘要: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的关键区域,肩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任务。海洋类型国家公园是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资源丰富,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将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满足人民对优质海洋生态产品的需要至关重要。当前,国际上关于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视角从生态环境保护逐渐拓展到了公园规划管理和相关利益者协作方面,广泛认同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价值。我国的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解析、建设背景、生态保护意义和国外建设经验借鉴方面,对于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认知不足,如何更好的发挥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的功能,协调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仍需深入研究。长岛是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的典型代表,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本研究以长岛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探索海洋类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机制,旨在缓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实际矛盾,实现优质海洋生态产品的持续有效供给。研究依据联合国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分类标准,结合长岛国家公园实际情况,构建生态产品分类体系,将生态产品分为供给服务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三类。基于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分析长岛国家公园试点生态产品的价值构成。针对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的特点,提出长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包括生态保护补偿路径、生态产品溢价路径、自然资源碳汇交易、生态旅游路径和环境教育路径;归纳了包括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保护补偿机制、经营开发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长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4, 2(5).
摘要:自2013年以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得到稳步推进,但如何有效实现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产品价值仍是研究重点。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国内外均有诸多成功案例,但其分类仍需进一步厘清,针对国家公园特征的实现路径尚待研究。为此,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路径,并依据政府干预程度和交易主体的数量,将其分为公共支付、市场化交易和直接支付三大模式,包含十类具体实现手段。在此分类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成功实践,并归纳出国家公园所特有的实现模式。研究发现,公共支付和直接支付是国内外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流模式。门户城镇和设置公益岗位是国家公园的特有实现手段,其特殊性来自国家公园的社会经济属性。最后,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为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出了科学性建议,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2024, 2(5).
摘要:生态旅游产业有助于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生态旅游者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参与方。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为例,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生态旅游者对于生态产品购买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验证了环境关心和目的地依恋对生态产品购买行为的不同影响机制。 研究表明:(1)环境关心正向显著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目的地依恋,但无法直接催生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2)目的地依恋正向显著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购买意愿、购买行为;(3)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目的地依恋均能够正向显著影响生态产品的购买意愿;(4)知觉行为控制和购买意愿均对购买行为有直接的正向显著影响,意愿是能够最大程度预测行为的变量;(5)较高环境关心群体与一般环境关心群体在部分影响路径中分别呈现负向和正向的显著差异。
2024, 2(5).
摘要: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分为钱江源片区和百山祖片区,简称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一园两区”)之钱江源片区为例,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探索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通过分析钱江源片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的一系列成效,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探索钱江源片区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研究表明:钱江源片区虽然取得地役权改革、品牌增值、自然教育等多项研究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生产经营与生态保护等问题;通过提出生态调节产品、物质供给产品和人文服务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为钱江源片区生态产品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钱江源片区生态产品市场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2024, 2(5).
摘要:国家公园提供数量最多、价值占比最大的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其生产供给主要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存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难以分清具体的权利人与受益者,因此受到 “度量难”“交易难” “抵押难”“变现难”的“四难”制约,这使国家公园依靠财政支出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根据“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抵消和信用”方法和英美澳等国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国将国家公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信用提供方,通过与企业开展“横向”价值交换,创新使用将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抵消净零的指标交易模式,并通过绿色金融支持信用质押贷款、提升企业ESG评级等激励优化,辅以强制信息披露、市场准入许可等硬性约束,合力加速形成生物多样性信用投融资惠益国家公园并惠及周边社区的市场机制。
2024, 2(5).
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生态需求无限性和多层级性同国家公园生态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平衡,生态韧性与交换价值理论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社会生态需求角度建立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分类体系,为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供需平衡的精准调控奠定了基础,以供定需,以需引供。特质性、时代性、公益性、可持续性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基本原则,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时间、空间、类型、层级等4个维度的特征,3类5级是其基本转化体系,随时空变化、资本投入不同而不同,物质类、精神类、知识类产品是体现国家公园特质的3类生态服务产品,公共性、准公共性与经营性是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产品的3个基本属性,空间梯度与转化效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和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公园管控分区和功能分区合理性及其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