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请选择...
    • 国家公园设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

      2024, 2(3).

      摘要 (85) HTML (0) PDF 0.00 Byte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公园建设属于自然保护类公益性生态建设项目,是典型的多元参与主体和激励相容,关键在于协调各相关利益群体充分达成一致共识。基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特征,从社会影响评价视角,以滇藏两省(区)共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实例,对国家公园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效果预先做出评估,客观分析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和利益相关者态度、社会影响程度,以及识别潜在的社会风险。探讨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以期从社会影响层面为后续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方法与案例借鉴。通过对高黎贡山国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社会风险、可持续性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与利益相关者在中等程度上相互促进;(2)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3)与当地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相互适应性;(4)整体风险等级不高,存在一般、较小社会风险因素,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规避和防范措施,可有效化解;(5)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方案,可增强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的设立社会影响正向,社会风险可控,利益相关者支持,利大于弊,项目能顺利实施。本文提出的国家公园设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符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推广。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评价目标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性,并着重强调利益相关者分析和社会风险评价。同时,应基于确立的社会影响评价基础上,开展多层次的保护管理政策调整优化。

    • >研究论文
    •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公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

      2024, 2(3).

      摘要 (113) HTML (0) PDF 3.66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路交通严重威胁沿线野生动物迁徙安全。我国公路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相关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公路工程设计指导性不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何处采用何种交通措施,从而满足民生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是其当下面临的难题。在公路选线既定的前提下,依托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论述选取合适的生态敏感性因子指标,分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阐述各等级公路穿越不同生态敏感区的六类应对策略。面向生态保护的公路交通策略包含立体和平面,线型和点状,硬件和软件多维度,建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设置隧道3座,桥梁7座,沿线修建横跨生态桥涵通道的路段不低于27km,沿线修建围挡设施的路段不低于29km。突破微观点状建设横跨动物通道的传统工程做法,以面带线宏观系统考虑动物迁徙生态廊道。探索在生态保护和公路交通之间的空缺领域架起桥梁,降低高速公路穿越国家公园的生态风险。

    • 热带雨林保护相关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工作方式与启示

      2024, 2(3).

      摘要 (98) HTML (0) PDF 3.52 M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雨林的保护具有紧迫性和全球重要性,长期以来,国际组织在热带雨林保护工作中贡献了力量,能够为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工作提供启示,但目前缺少系统的研究。首先,基于《国际组织年鉴》的检索结果,以文献检索作为补充,整理得到128个热带雨林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TR-IOs)。在此基础上,从TR-IOs的组织规模、组织性质、设立目标的演变三个方面,总结TR-IOs的基本特征。随后,以TR-IOs发布的文件及其开展的活动为依据,参考相关研究,将TR-IOs的工作方式总结为四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工作方式和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基于对TR-IOs的全面认识和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工作现状,从两方面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研究表明,(1)TR-IOs按照组织规模,可分为国际型组织、洲际型组织、地区型组织、其他组织、面向国际的国家型组织;按照组织性质,可分为科研团体、政府间组织、行业协会和基金会;按照组织设立目标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侧重科研的保护价值认知阶段、侧重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实践阶段、侧重气候变化应对和新型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阶段。(2)TR-IOs的工作方式包括科研监测、协议倡议、标准认证、实践示范四类.组织规模、组织性质、组织设立目标的演变,与工作方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3)研究得到两方面启示,一方面,我国应当加入有影响力、规模大的TR-IOs,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成立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加强区域领导力;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与TR-IOs的合作,建立实践示范。另一方面,建议完善科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与实践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发起热带雨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倡议;完善热带雨林相关认证体系;建立实践示范,协调热带雨林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综述

      2024, 2(3).

      摘要 (175) HTML (0) PDF 816.25 K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的“水库”价值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受益主体复杂、生态效益与核算边界多元,其价值核算方法仍存在诸多挑战,使得建立在其准确计量基础上的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保护与修复难以有效开展,阻碍了国家公园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程。基于此,首先厘清现有研究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元受益主体、多尺度生态效益、多边界评估框架,综述现有研究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并总结其优势与挑战,进一步结合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指出其对核算研究的启示。可为后续热带雨林类国家公园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水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等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 >请选择...
    • 我国国家公园及保护地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技术概况及研发需求

      2024, 2(3).

      摘要 (327) HTML (0) PDF 0.00 Byte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了解资源动态、掌握保护对象生存状况和保护成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及保护地的主要手段,其技术状况反映其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较其他行业和林草行业其他领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工作的技术较为滞后,相关技术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公园及保护地监测工作的开展。本文围绕主要野生动物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对已有技术缺陷的总结和评估,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国家公园和保护地监测技术的研发思路,建议将自由定位、空间测量、自动记录和传输等作为主要性能及指标。在此基础上,针对已有智能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缺陷,介绍了笔者团队所研发产品—“监测通”在提升数据质量和效率、减少工作劳动强度方面的一些创新措施,以期为国家公园和保护地动物资源监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推动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助力高质量发展。

    • >研究论文
    • 海洋保护地规划中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探究

      2024, 2(3).

      摘要 (180) HTML (0) PDF 475.30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保护地是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能够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探讨面向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模型(Object-oriented simulator of marine ecosystem exploitation,简称OSMOSE模型)在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深入分析模型原理、关键过程和研究进展,以及结合模型特征及其功能实现,对模型在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中能够发挥的多方面优势进行了重点探究;同时与现有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方法的对比以及与实际海洋保护地案例结合,探讨了OSMOSE模型与现有的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技术方法的异同及有机结合的潜在可能。结果表明,OSMOSE模型在模拟海洋生态系统动态、预测管理策略效果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模型对多物种相互作用以及时空分布的精准模拟,可以为海洋保护地空间规划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模型的合理应用不仅为我国海洋保护地建设提供了新视角,还有助于提升海洋保护地的空间规划合理性与管理措施有效性,对促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

    • 海洋保护地社区:时代背景、概念内涵及应用案例

      2024, 2(3).

      摘要 (165) HTML (0) PDF 528.19 K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保护地建设和社区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促进二者相协调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海洋保护地发展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分析,明晰了海洋保护地体社区的政策定位和功能作用。基于社区的自然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属性分析,认为当前海洋社区概念还存在“定义不明确、概念表述不准确、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适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海洋综合管理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基础及生态文明政策需求,本文提出“海洋保护地社区”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框架,将海洋保护地社区概念划分为界内社区、界外社区(毗邻社区和邻近社区),阐明了海洋保护地与社区间的相互作用,及“依赖—冲突”关系。通过对长岛海洋保护地社区的系统分析,表明分析框架能够为海洋保护地社区治理提供清晰的思路。本文为理顺海洋保护地与社区关系提供了系统视角的分析方法,对于构建海洋保护地社区管理制度、促进海洋保护地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渤黄海区核心价值与重要保护范围划定探讨

      2024, 2(3).

      摘要 (41) HTML (0) PDF 5.45 M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渤黄海海洋海岛生态地理区是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的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中的海洋生态区之一。首先对该区域进行核心价值与重要保护范围划定探讨,提出长岛作为北方典型的海洋海岛生态系统,是渤黄海区的优先保护区域。然后,综合评价长岛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主要有: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和洄游、迁徙通道,独特罕见的海洋、海岛地质遗迹景观3方面。同时,根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相关要求,逐级开展长岛国家公园评估区划定、优先保护区域识别和国家公园范围确定。最后,围绕目前研究尚且不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及建议。本研究为我国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立进行实践性探索,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国家公园范围划定技术方法和路径。

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