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庄鸿飞 , 鹿志创 , 刘增力 , 王宗灵 , 赵林林 , 张朝晖
2024, 2(2).
摘要:生态廊道是野生动物迁徙、扩散,完成生命周期活动的重要通道。斑海豹是渤黄海海洋海岛生态地理区布局的三个国家公园的唯一旗舰物种。亟待识别斑海豹生态廊道以完善相关国家公园海上空间保护规划和管控措施,降低该物种的局部灭绝风险。基于2010—2020年开展卫星信标跟踪调查和2023年在长岛开展参与式地理信息调查,运用生态位模型和阻力模型,识别了斑海豹在渤黄海尺度的生态廊道,基于水文分析进一步细化了斑海豹在渤海海峡的生态廊道。结果表明两个尺度的生态廊道都有斑海豹活动历史。在空间分布上,大尺度廊道与斑海豹季节性迁徙洄游的关键路径吻合,小尺度廊道符合斑海豹的栖息捕食活动规律。但上述廊道基本未被现有国家级海洋保护地覆盖,大尺度下渤海海峡廊道被老铁山水道和长山水道的航运热点阻隔,小尺度下的关键生态廊道可能同时受到养殖区影响。研究建议根据生态廊道的时空分布,在国家公园候选区设置季节性核心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地带,根据迁徙和活动规律实施动态管控。
2024, 2(2).
摘要: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普遍存在养殖活动,如何促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养殖活动协同发展,一直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密切关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及养殖活动现状,从保护对象和养殖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养殖活动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通过梳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养殖活动管理及用海政策,发现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养殖活动管理政策不一致、养殖活动管理和海域使用政策缺乏与海洋自然保护区管控相衔接等问题,进而结合相关的新时期自然保护区管控政策要求,提出了细化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养殖活动的管控要求、尽快开展海洋自然保护区养殖活动管理试点、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海域管理和渔业管理间协调、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能力建设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养殖活动管理提供参考,促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周边渔业社区的协同发展。
2024, 2(2).
摘要:露营地是伴随世界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产生并逐渐普及的一种弱建设、低干扰的生态旅游设施。澳大利亚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国家,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较早,生态旅游设施相对完善,露营地规划管理相对成熟。通过对澳大利亚洲西海岸海洋类国家公园露营地规划管理的实际调研,选取3个露营地的案例研究,梳理了澳大利亚海洋类国家公园3个不同类型的露营地规划管理主要特点,分析了影响国家公园露营地规划管理的多种因素,揭示海洋类国家公园的选址规划,主要受海洋资源环境的游憩价值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目标两大影响因素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认为科学的露营地规划管理是平衡海洋类国家公园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景游憩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出建立海洋类国家公园露营地建设从“选址规划”到“布局管理”综合性框架,为我国将设立海洋类型的国家公园营地规划管理提供借鉴启示。
2024, 2(2).
摘要:随着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社区协调发展成为关键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管理相对粗放,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理念上强调社区共管但具体实践中相对排除社区利用,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机制待进一步构建。选取澳大利亚大堡礁国家公园、美国比斯坎国家公园、英国彭布罗克郡海岸国家公园和日本知床国家公园四个发达国家的海洋国家公园案例,从社区协调发展目标、社区可持续海洋利用管理、社区参与海洋保护共管三方面总结归纳海洋类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借鉴的框架,提出在社区协调发展目标、路径、具体举措方面的建议。
彭婉婷 , 朱自煜 , 刘佳 , 林云杉 , 杨文慧 , 蔡文博 , 吴承照
2024, 2(2).
摘要:长江口是一个以咸淡水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复杂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是中华鲟等珍稀水生动物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场一通道”。由于该区位于高度城市化区域,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和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和保护价值,识别生态系统关键区,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统筹。通过识别和分析长江口生态系统特征,从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保护基础三个层次构建保护价值综合评价体系,识别保护关键区。研究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呈现 “三高一低”的特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鸟类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国家代表性,并且具备高敏感性、高风险、高生态服务功能特征。长江口保护价值呈现空间异质性,东部及水源保护区保护价值高,三级分汊航道保护价值较低,保护关键区集中在崇明东滩周边、北湖、九段沙、横沙西部及水库区。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长江口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长江口生态完整性保护,促进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实现。
2024, 2(2).
摘要: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国家公园是我国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举措。当前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面临着海洋调查和科学认知不足、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缺乏、现行政策指导性不足等挑战。未来应围绕补足科技支撑能力短板、提升海洋保护综合成效、建设人海和谐的国家公园等三个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行动。通过海洋类国家公园的创建和引领,实现填补海洋保护空缺、增加海洋保护面积、探索在深远海建设和管理大型海洋保护地的经验,并与公海保护区及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等共同助力实现30%的全球海洋保护目标,为全球海洋治理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生动实践。
2024, 2(2).
摘要:建设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涉海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梳理,结合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评估典型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在现有保护地网络中的保护状况。结果显示,我国已建涉海自然保护地337个,总面积10.24万km2,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占总数的47%,占总面积的86%。涉海保护地集中分布于近岸浅水区域,河口生态区的平均保护比例为14.5%,近岸生态区的平均保护比例为10.9%,浅海和深海生态区几乎没有保护地覆盖。我国较为重视红树林的保护,沿海一半以上的红树林已纳入保护地管理,相比之下珊瑚礁、海草床和海藻场的保护力度较弱,珊瑚礁的保护比例约为10%,海草床和海藻场的保护比例在15%—16%。涉海保护地的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大型海洋动物的保护需求,即使对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等近岸集群活动且备受关注的物种来讲,保护空缺仍在80%以上。建议借助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契机,打破地方海域管辖权限制,将距离海岸较远的重要海域纳入保护,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和海藻场等保护空缺较大的特殊生境,扩大针对斑海豹(Phoca largha)、绿海龟(Chelonia mydas)等珍稀濒危洄游类型物种核心栖息地的保护地规模。
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