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李丹 , 刘勇 , 郭钊逢 , 周佳杨 , 张位中 , 凌小盼
2023, 1(4).
摘要: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旅游方式,是应对碳减排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全新旅游模式。 研究以野生动物旅游为切入点,聚焦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低碳行为,探讨旅游者在此情景下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强调旅游者在实现低碳旅游和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选取成都市大熊猫繁育基地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 究旅游者的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态度、低碳旅游环境、低碳环境教育、低碳旅游认知、低碳旅游参与意愿与低碳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者的低碳旅游动机、低碳旅游态度以及受到的低碳环境教育对低碳旅游行为均产生显著性影响。 在旅游者怀有亲近自然的动机、对自然的同情和环境责任感等情感因素时,可以有效激发旅游者的低碳行为。 低碳旅游环 境和低碳旅游认知并未对低碳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更注重的是旅游体验感而非低碳环保因素,而部分旅游者会认为低碳行为与旅游体验感相冲突。 因此,选择避免或减少低碳行为。 该研究旨在丰富低碳旅游的研究视角,以期为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案例支撑。
2023, 1(4).
摘要:国家公园在承担着科研、生态保护等作用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教育、游憩等功能。以国家公园为主阵地的自然教育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自然教育体系的内在因素作用机制缺少相关研究。以海南省小学教师和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知识的问卷设计、统计和分析,研究海南小学生自然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海南省小学教师对自然知识及自然教育了解程度一般;对开展小学生自然教育的认同度较高;认为小学生对自然、民俗等知识比较缺乏,对自然教育需求度较高。海南小学生对基础自然知识了解度较高,但对海南本土的基础自然知识了解度一般;对公共熟识度较低的自然知识了解度也较低;对基础性的自然知识需求度较高,对深层次的技能型自然知识需求度较低;对更加贴合生活的综合性自然教育项目喜爱程度更高。在设定的一级维度上,海南小学生自然接触度与自然了解度、自然渴望度呈显著正相关;自然了解度与自然渴望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设定二级维度上,分析了性别和年级分别在不同二级维度上对小学生自然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小学生自然教育系统发展提出“两感”、“两性”建议,为后续海南小学生自然课程研发提供充实的数据参考和发展思路。
2023, 1(4).
摘要: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本文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包括种群历史与现状、种群结构与繁殖参数、家域与食性、栖息地选择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列举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HTRNP)成立后,实施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措施;从种群动态、繁殖、健康监测及栖息地的识别、修复与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未来。本文指出,国家公园调动了空前的资源投入到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与保护中,目前的种群恢复状况也肯定了这一举措。然而,该物种仍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多方面的威胁,须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并重视科研成果对保护行动的转化。
2023, 1(4).
摘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关乎整个海南岛的民生福祉,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以来的政策文件、规划制度、工作台账等资料,通过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调研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分析了现阶段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受到管理机构不健全、事权划分不明确、监管执法不顺畅等制约,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绿色产业顶层设计不足、旅游业态单一化、基础配套不完善等短板,在支撑保障方面存在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资金保障不充分、科研监测体系不完善等瓶颈。为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细化“园”“地”事权划分、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化解体制机制制约;完善绿色产业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业态升级、强化基础配套体系建设,补足绿色发展短板;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提升监测监管和科研能力,突破保障体系发展瓶颈。
梁力文 , 廖梓延 , 石小琴 , 章文艳 , 肖麒 , 吴娜 , 江建平 , 陈有华
2023, 1(4).
摘要:为应对全球变化危机,我国提出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的规划。本研究全面收集整理了多个公开保护地矢量数据,包括世界保护区数据以及北极、北美、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区域数据,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国家公园,进而分析全球国家公园的时空动态规律,揭示各大洲国家公园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全球国家公园的发展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分为发展期和合作期。发展期间,国家公园的概念从美国传递到世界各国中,并按照各国国情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如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国家公园相对聚集,亚洲、欧洲与非洲的国家公园则相对分散;而在合作期内,由于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IUCN等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公园增速加快,其中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分布的国家公园数量已近半数。结合昆蒙框架、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政策,本研究提出可将国外“共管机制”纳入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中,并建议未来在位于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广西南部地区增设国家公园,以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公益性与共享性等多生态服务功能。
2023, 1(4).
摘要:我国正着手打造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迫切需要开展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从而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兴的被动声学监测(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PAM)技术,是开展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良好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PAM技术的概念、发展和优势进行了概述,并从声景的动态变化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人为活动对生物影响以及声景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保护5个方面,介绍了PAM技术在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从构建大尺度声景监测网络、助力濒危物种保护、改进声学存储分析技术以及声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4个方面,探讨了国家公园声学调查和监测的发展趋势。讨论了PAM技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PAM技术未来会成为开展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并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志 , 陈沂章 , 倪一农 , 董鹏 , 符明开 , 王永另 , 郑华
2023, 1(4).
摘要: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是国家公园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实施自然恢复被认为是重要的保护修复原则,然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要素的变化仍需明确。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为对象,选择正常经营橡胶林、弃管后恢复2年橡胶林、10年次生林、30年次生林、60年次生林和成熟林构成森林恢复梯度,探索森林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恢复过程中植物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恢复30年次生林具最高植物多样性,恢复60年后植物多样性趋于稳定;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总磷呈现降低趋势;植物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明确了以橡胶林为自然恢复起点的植物多样性恢复所需年限,证实了在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总磷的关系,为评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效应提供支撑。
2023, 1(4).
摘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经过了5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在保护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重点阐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经验成效、面临挑战、建设计划,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