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150年来美国国家公园科学研究体系构成及其演变趋势——基于TF-IDF及LDA算法的文献分析

      2023, 1(3).

      摘要 (198) HTML (0) PDF 0.00 Byte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 NPS)发展引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建设,认识NPS科学研究体系构成对于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6个数据库遴选了150多年来的10954篇相关科学论文,结合TF-IDF与LDA两种文本分析算法,对NPS科学研究构成、特点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NPS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了“四梁八柱”的总体框架,“四梁”是植物、动物、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4种主要关注对象,“八柱”是公共管理、游憩、地质与土壤等8个关键研究领域。②18个特征词表明NPS研究热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大多数特征词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Land等8个处于高热度区间、animal等6个处于中热度区间、visitor等4个处于低热度区间。Land和management是NPS研究持续话题,以animal和plant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以climate和diversity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可能成为未来热点。③NPS各个发展时期的主题各有侧重:体系初创期,围绕自然资源普查以及体系建立的驱动因素;体系完善期聚焦于国家公园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与再发展期围绕着大萧条、二战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多学科融合期呈现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元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TF-IDF与LDA等算法的结合可能成为文献综述的新方法。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23, 1(3).

      摘要 (120) HTML (0) PDF 0.00 Byte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功能区划作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发挥。运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纳入到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并展开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下的功能区划方案。结论如下:(1)保护区的上湖区域及其周边河流入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防洪蓄水价值较高;东南部林地区域的水源涵养与碳储存价值较高,食物生产价值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逐渐降低;社会文化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沿湖地带。(2)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衡/协同关系,其中,生物多样性作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它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协同关系,根据相关性系数大小可分为高协同关系(防洪蓄水)、低协同关系(水源涵养和社会文化)与权衡关系(碳储存和食物生产);(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视角下的不同保护目标分配得到的功能区划情景均表现出核心区面积大幅增加的特征。此外,高协同情景下的功能区划更能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且对不同典型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强度更大,能够总体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与防洪蓄水和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并降低与碳储存的权衡关系。

    • >请选择...
    • 国家公园监管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展望

      2023, 1(3).

      摘要 (117) HTML (0) PDF 0.00 Byte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智慧化监测手段对国家公园进行实时、长期监测,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是实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园精细化和动态化监管的基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与基础设施现状,提出了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框架、监测指标体系及监管体系构建方案。具体包括指标监测、状态评估和系统分析三个耦合模块,即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环境、气象等要素站点监测及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围绕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构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体系;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国家公园监测数据分析和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应用以监测先行、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公园监管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智慧监管为宗旨,全面推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信息监测体系与管理业务支撑体系“大融合”。

    • 荒野景观再野化发展及其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2023, 1(3).

      摘要 (143) HTML (0) PDF 0.00 Byte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了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标志着以建立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再野化理论强调荒野景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自然恢复过程,对于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介绍了荒野保护的思想缘起,梳理了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过程,其次提出了再野化的内涵及方法,认为再野化已经从 “3C”(核心区Core、生态廊道Corridor和食肉动物Carnivore)模式扩展到包含更新世再野化、营养级再野化、生态再野化和被动再野化等多种适应不同地区的再野化方法。随后分别对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的规划文本进行人工解译分析,并利用NVivo文本分析工具对我国五个国家公园的规划文本进行整体分析,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体现了再野化“3C”模式,但与其他的再野化方式关联甚少。结合最新的再野化方式及准则,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县域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及综合提升路径

      2023, 1(3).

      摘要 (101) HTML (0) PDF 0.00 Byte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间成本可达性、最大覆盖率下可达性、成本距离和移动两步搜寻法等方法评估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县域应急救援设施的应急救援能力,结合GIS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分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县域应急救援能力综合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县域消防设施数量严重不足,东密西疏,供小于求;警务设施省际差异显著,人均拥有量不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空间失衡,避难场所设施落后。(2)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县域消防设施整体时间可达性较差,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型空间分布特征;警务设施空间可达性普遍较差,尚难以满足国家公园群应急救援需求。(3)健全消防设施布局体系,优化警务设施空间配置,均衡避难场所空间布局成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应急救援能力的主要提升路径。

    • 农田生境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鸟类多样性的维持作用研究

      2023, 1(3).

      摘要 (239) HTML (0) PDF 0.00 Byte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生境被认为保护价值低,常被排除在自然保护地外。保护地内农田生境对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价值和作用,现尚缺乏科学评估。2022年6月——2023年7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农田生境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记录鸟类12目44科151种4025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9种,中国特有鸟类9种。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以林鸟最为丰富,其次为广布型鸟。在不同食性鸟类组成中,以食虫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最丰富,其后依次为杂食性食植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较高,同时对食虫鸟类和杂食性鸟类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时合理保留其内的农田及传统自然村落,以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和传承当地的传统耕作文化。

    • 基于人工巢管的自然保护地独栖蜂多样性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2023, 1(3).

      摘要 (260) HTML (0) PDF 0.00 Byte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动物类群,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量和物种数,还是基因数均在生物多样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较少针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昆虫类群建立大尺度的监测技术并开展应用。独栖蜂(solitary bees and wasps)是重要的膜翅目昆虫,包括蜜蜂总科(bees)和胡峰总科(wasps)等。这类昆虫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示生物,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重要环节,在植物传粉、种子传播、种群数量调节、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生态功能。人工巢管技术(Trap-nesting technology)是指由植物空茎秆等材料制作的、人为放置的、用于独栖蜂采集和调查的工具。本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及多年野外试验实践,首次构建基于人工巢管的自然保护地独栖蜂多样性监测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昆虫监测与评估。实践表明人工巢管技术结合形态学分类和DNA条形码等物种鉴定技术,将可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昆虫多样性监测提供技术方案。

主编:欧阳志云

创刊:202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889/S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