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  2025, Vol. 45 Issue (13): 6207-6216

文章信息

郑启伟, 李思远, 董仁才, 蔡粤, 练岸鑫, 王泽瑞
ZHENG Qiwei, LI Siyuan, DONG Rencai, CAI Yue, LIAN Anxin, WANG Zerui
融合多重管理边界的生态产品调查方法——以安吉余村为例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duct survey methods integrating multiple management boundaries: a case study of Yucun village, Anji
生态学报. 2025, 45(13): 6207-6216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5, 45(13): 6207-6216
http://dx.doi.org/10.20103/j.stxb.20250212028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5-02-12
采用日期: 2025-05-16
融合多重管理边界的生态产品调查方法——以安吉余村为例
郑启伟1 , 李思远1 , 董仁才2 , 蔡粤2 , 练岸鑫2 , 王泽瑞2     
1.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杭州 310030;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摘要: 我国森林、水、土地、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对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充分依靠国土资源普查、森林资源清查、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成果能够快速、高效摸清生态产品种类、数量、质量等底数。遵循行政管辖权属、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过程关联性, 探索开展基于多重边界融合派生形成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基本网格单元的方法研究。以安吉县余村村为例, 形成了一套含生态产品数字化底板、生态产品普查线路设计、生态产品景感生态学属性内容调查等在内的系统方法, 研究形成了融合林地小班、清洁小流域、行政区划等现有管理单元的生态产品调查基本单元, 并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普查、收储、监测、经营的有效管理单元。研究认为开展生态产品调查, 要尊重自然资源管理权属、把握生态系统过程、摸清林草湿等资源底数及文化价值伴生关系。同时, 要解决国土调查、林草湿调查、小流域监测图斑等不同调查单元边界的整合问题, 并丰富生态产品评价属性。研究认为这种生态产品调查与监测基本单元整合方法, 有助于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快摸清当地生态产品本底,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数据融合    森林资源调查    安吉县    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监测    景感生态学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roduct survey methods integrating multiple management boundaries: a case study of Yucun village, Anji
ZHENG Qiwei1 , LI Siyuan1 , DONG Rencai2 , CAI Yue2 , LIAN Anxin2 , WANG Zerui2     
1. Zhejiang Development & Planning Institute, Hangzhou 31003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China′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s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s—encompassing forests, water, land, atmosphere, and biodiversity—play a foundational and strategic role in supporting the baseline surve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hese systems provide essential data sources and technical pathway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quantity, quality, and value potential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cross various ecological regions. By fully utili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ies developed through national land resource surveys, forest inventories, and watersh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programs, it is possible to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assess the ecological product baselines in a systematic and science-based manner. 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fundamental grid units for ecological product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derived through the fusion of multiple boundary systems. The method i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ecosystem integrity, an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A case study in Yucun Village, Anji County, serves as a pilot area to test and refine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The research develops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ecological product base map, the design of systematic survey route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perceptual ecological attributes, especially those relevant to landsenses ecology and visual-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roposed grid units incorporate and synthesize key existing spatial divisions, including forest land sub-compartments, clean small watersheds, and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By doing so, the study establishes basic ecological product survey units that are both ecologically meaningful and operationally feasible,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 inventory, storag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natural resources,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and flow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identifying the materi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sociated with forest, grassland, and wetland resources. Moreover,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of spatial boundaries across various survey systems, such as those for land, forestry, wetlands, and watershed monitoring. It propo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boundary harmonization, aiming to enrich the indicators used in ecologic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valuation, and policy decision-making. Ultimately, the delineation method for ecological product survey and monitoring units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offer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local governments and ecological managers. It suppo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obust baseline datasets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alizing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This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advancing China′s broad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ducts    data integration    forest resource survey    Anji Country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product information    landsenses ecology    

2021年4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价值实现推进机制等六大机制, 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1]。普遍认为, 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24]。但如何突破“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现实因素, 加快生态产品所有权、使用权、受益主体清晰界定对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57]。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开展过3次全国国土(土地)调查、1次地理国情普查、9次森林资源清查、2次全国草原资源调查、2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等工作[8], 基本形成了从山顶到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但这些多角度、多目标数据资源在直接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亟待整合。

我国当前已初步建成了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为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奠定了坚实基础[9]。地理特色生态产品、森林保护生态产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等各具重点, 且存在重叠部分。在调查监测过程中, 技术重点虽然有所不同, 但各方就构建生态产品普查统一信息平台有一定共识。例如, 段园凯等[10]建议综合考虑供需融合视角以及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董仁才等[11]倡导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生态产品的科学价值内涵, 助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各地示范区不断涌现的有效路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对加快完善我国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面向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信息调查方法的迫切需求, 基于安吉县余村生态文明景感体验区试点建设方案研究, 通过精细化剖析, 总结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多元生态产品信息的关联关系, 探索基于多重边界融合派生形成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网格的方法, 凝练总结形成了一套生态产品数字化底板、生态产品普查线路设计、生态产品景感生态学属性内容调查等一系列方法, 并提出满足生态产品普查、收储、监测的有效经营单元。

1 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基础

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是在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基础上, 进一步准确掌握生态产品基础数据信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中要求生态产品形成和供给过程应具有生态正向性或明确的生态控制界线, 能够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1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森林资源利用监管制度的共同支持, 这也需要保障森林资源产权明晰, 维护森林资源使用和收益规则与所处区域劳动、物资和资金的供应规则一致, 统一参与者权益与义务[13]。同时, 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 要求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提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 充分利用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气象、林草、统计等部门公报、监测相关数据, 结合实地踏勘、市场调查等方式, 组织开展价值核算”[14]。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能够实现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小流域[15]。因此, 近来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单元, 组织编制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培育目录清单,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成为主要方向。

董仁才等[16]认为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目标, 也是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的关键。生态产品是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 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各类产品。因此, 尊重生态系统完整性是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的关键。不同的学者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 但总的来说是生态完整性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之和, 是与某一原始的状态相比, 质量和状态没有遭受破坏的一种状态。这种质量和状态包括影响生态产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产量和品质的各个方面,必须全面进行普查。

2 研究区域简介

作为本文示范研究区域的余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村域群山环抱, 秀竹连绵, 森林覆盖率达到80%, 植被覆盖率高达96%[17];主要的植物群落包括竹林、阔叶林(枫香、栎树、樟树)、灌木丛(杜鹃)以及其他草本植物。虽然森林生态系统占据了余村的大部分面积, 但余村还有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为余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奠定了基础。

余村“两山”景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省级“两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 是全国首个以“两山”实践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景区, 是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所在地。余村所处天荒坪镇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户外活动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理想旅行目的地。2022年, 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863元。余村原住民存在逐步中度老年化问题,例如, 核心区原住民约为9622人,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0%。近半数村民以务工、个体经营为主, 对更齐全的公服配套、更具品质化的商业服务及更多的创业致富机会更为关注。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和空间概况见图 1

图 1 研究区域位置和空间基本特征 Fig. 1 Location and basic spati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area
3 研究方法 3.1 构建生态产品调查数字化底板

自然资源管理已深度嵌入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使用、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转化乃至价值实现的全过程[18]。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数据融合等手段, 为生态产品调查与监测、生态产品收储和抵押提供了基础[19]。构建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数字化底板能够集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经济管理的多源空间数据。

由于生态产品具有复杂且多元的属性和价值特征, 搜集整理的基础空间数据(见表 1), 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行政区划、林草图斑以及遥感影像等, 为生态产品精细化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提供了基础[20]。不同数据源在格式、分辨率以及空间参考等方面存在差异, 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处理, 应选用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监测与数字管理平台, 通过数据清洗和标准化, 并投影到统一的坐标系, 修正、剔除错误或缺失的数据。同时确保所有空间数据的分辨率保持一致, 尤其是需要进行多重边界叠加的数据。在完成数据预处理后, 利用“叠加分析”功能, 将多重网格边界进行叠加, 形成标准化的生态产品调查与监测的网格单元。这些网格单元具备空间统一性和数据可比性, 为后续生态产品普查、动态监测、数据更新等功能提供精细化的操作单元。具体图层配置, 请参考https://dilinyun.com/ldt/portal/#/JGSTKJ平台等。

表 1 生态产品普查数字化底板数据资源 Table 1 Digital baseplate data resources for ecological products census
类别
Category
底板数据
Base map data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
Data sources and data content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多级行政边界 行政区划矢量边界数据, “地级市-区县-乡镇-村”逐级缩放
生态管理 小流域边界 采用30m分辨率数字高程(DEM)数据计算汇水单元, 明确等级
Ecosystem management 林地小班边界 林草图斑矢量数据
3.2 以小流域水土保持为目标的网格单元划分

小流域是用于计算河流产水产沙的最小单元, 是水文及水土流失研究与管理的最佳地域尺度, 准确划分小流域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具有重要意义[2122]。小流域已经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研究工作的重要地理单元, 其特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也有别于其他地理单元的性质[2324]。目前在水土流失研究方面, 多是基于小流域开展, 这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单元。柳叶等[25]基于DEM数据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划分为8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 包括水源保护型、绿色发展型、和谐宜居型和生态旅游型4种类型。这种小流域建设模式为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也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网格化监测提供了借鉴。

本研究主要参照了水利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利用ArcGIS 10.8“水文分析”功能进行小流域的划分和编码, 数据处理包括填洼、流向分析、河流流量统计、确定地表最小径流、河流链接、河流栅格转矢量、流域提取、流域栅格转矢量等过程, 以明确小流域的边界及其属性。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称为一条河流或者水系的流域,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就是流域面积。根据上述流向栅格数据、河流链接数据, 利用“水文分析”-“集水区”模块, 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小流域边界(图 2)。依据水文分析结果得到小流域中不同河流等级, 将其划分为1—5级河流, 其中5级河流为主要干流, 1级河流为末端支流。这些小流域边界是生态产品普查过程中, 涉及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产品的关键边界。这些流域边界有助于在生态产品质量监测过程中, 分析上下游、左右岸对生态产品供给和质量保障的关键作用。

图 2 研究区小流域划分与河流分级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small watershed division and river classifi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采用施里夫(SHREVE)分级法对河流进行分级, 将没有支流的水系定义为1级, 多个支流汇入, 将其级别相加作为汇入河流的等级, 如此类推直到分级完成
3.3 以森林经营小班为目标的网格单元划分

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工作和合理组织林业生产, 林业管理部门一般把林区划分为许多林班[26]。林班(Compartment)是一种长期性的林业地域区划单位。因森林经营强度不同, 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 一般为50—200 hm2。林班之间有林班线, 林班线或以山脊、河流、沟谷、道路等自然地形为界。林班用号码或地名命名, 在平面图上, 以阿拉伯数字从西北向东南的顺序从左列右, 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号。森林经营小班, 一般指立地条件、林分特征与测树因子基本相同, 经营目的相同, 可以采取同一经营措施的地段[27]。小班是进行森林经营、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 也是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一个小班。小班界限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为主。一个小班的面积, 一般以5 hm2左右为宜, 最大不应超过20 hm2

考虑到了解、掌握森林生态产品的立地条件、造林规划设计、适地适树布局树种、森林更新、地力维持和经营管理等都是林业领域内重要的生态产品基础性评价工作。本研究直接采用林草图斑矢量数据中的小班边界, 作为调查森林生态产品的基本单元。

3.4 融合多重边界的生态产品调查实践

安吉余村生态产品调查实践包括:(1)首先, 通过资料收集法, 即利用遥感影像、地形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生态资源摸底, 在空间尺度上逐步聚焦安吉余村生态系统本底, 形成对生态产品基底、开发潜力和可持续性的客观认识。同时,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预处理, 初步形成表征安吉余村生态资源的数据字典和标识体系。(2)其次, 通过空间叠置和制图综合确定“行政单元-小流域单元-林地小班单元”相融合的调查单元, 整合自然资源、林草湿、生态环境要素调查成果,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产品网格化调查、数字化存储、标准化监测体系。(3)再次, 依据景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生态产品消费人群, 调查分析生态产品与目标消费人群的耦合形式、消费方式、消费时间与最佳感官等要素[2829]。同时, 注重具有正负向特殊作用的生态产品对特定敏感人群的监测与标注, 创建具有景感属性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与“生态产品一张图”。(4)最后,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 同时结合本地居民、游客等多渠道反馈数据, 初步筛选生态产品海选案例集[30]。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和专家评议的基础上, 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品精品案例。综上所述技术流程, 本研究形成如图 3所示的技术路线图。

图 3 基于景感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生态产品普查技术路线图 Fig. 3 Technical route for ecological products censu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Landsenses Ecology

实践中, 本普查方案采用移动端APP进行外业信息采集与汇总, 在Web端进行内业数据管理与可视化, 移动端与Web端无缝配合, 全面完成生态产品普查任务。这一方案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效率, 还通过实时上传和同步, 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比全域规则网格化线路和融合多重边界的普查线路, 能够有效提高生态产品信息获取效率。

4 研究结果 4.1 生态产品普查网格特征

根据《浙江省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和动态监测制度(试行)》相关要求, 生态产品普查过程要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以县域为基本调查单元, 利用网格化监测、数字化等手段[3132]。本研究成果特点在于以调查区域内的小流域边界为主体、森林资源清查小班为配套, 余村村级行政边界为约束的管理单元, 构建基于小流域单元+林地小班单元+村级行政管理单元的调查体系, 最终划定了生态产品普查单元四至调查范围, 作为生态产品普查网格。这样产生的生态产品普查网格编码遵循了系统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等原则, 在行政区划代码、流域代码、林地小班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形成代码体系。生态产品普查单元与代码一一对应, 没有重复记录的现象。代码结构采用英文大写字母(为避免与数字1、0、2混淆, 舍弃I、O、Z)和数字的混合码, 分别由行政区划码、小流域数字码和林地小班码构成[33]。余村生态产品普查单元划分如图 4所示。

图 4 生态产品普查单元划分示意图 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units division for ecological products census

显然, 通过上述网格开展生态产品构成、数量、质量等情况的调查, 既能遵循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统一底版”统一进行生态产品调查, 又能够理清林地、草地、湿地的现状范围界线。关键在于能通过统一的普查网格, 统筹考虑不同地域单元各类型自然资源禀赋。通过有效和优化后的调查网格, 能够基于调查确权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进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中的应用[18]

4.2 生态产品普查线路分析

生态产品普查是一个摸清家底的过程, 其内涵逻辑是让耳熟能详的生态资源彰显价值、让鲜为人知的生态资源被挖掘出来、让隐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生态产品普查员如何通过扩大视野和提高维度将好的生态资源变成好的生态产品, 普查线路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安吉余村的多次调查实践, 深入田间地头、反复优化线路, 本研究最终确定如下生态产品分层次的普查线路方案:(1)首先沿着大众耳熟能详, 已经开发比较成熟的生态旅游线路开展普查, 也可称之为“网红线路”;(2)具有一定挑战性, 或者相比大众化线路具有一定特色的时空线路;(3)具有引流潜力的重点线路, 做好生态产品价值“发现—捕获”这一关键环节。在调查线路的行进过程中, 注重一次调查获取多维数据, 包括视听嗅味触多方面。本研究最终形成的调查单元与调查线路见图 5

图 5 生态产品调查路线与调查单元示意图 Fig. 5 Ecological products survey route and survey unit schematic diagram W: 小流域

生态产品普查线路应该至少覆盖每一个普查单元、不留死角, 也要多视角、针对重点地区反复调查确认优质生态产品信息。本研究比较了不同调查方案下的生态产品调查路线长度(图 6), 以便确定优选线路。多种普查方案的线路长度见表 2。余村共有711个小班, 小班法距离最长, 约为56.31km。综合权衡后, 建议采用多边界融合方法, 经济高效, 能够采集全方位生态产品信息。

图 6 基于规则格网开展生态产品普查示意图 Fig. 6 Schematic diagra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ensus based on rule grid

表 2 三种普查线路方案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ree census route options
普查网格方法
Census grid method
普查线路长度/km
Survey route length
普查工作量与信息量
Survey workload and information yield
500 m网格法500-meter grid method 22.63 规则采样, 空间均衡但没有顾及自然地貌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林地小班法Forest sub-compartment method 56.31 结果精细, 尤其有助于调查林下产品, 但小班单元多、工作量大
小流域法Small watershed method 21.55 沿溪流获取河流湿地信息, 但制高点考虑较少
多种边界融合法Multi-boundary integration method 30.00 融合交通道路、溪流、森林经营道路等多重信息
4.3 生态产品普查方式分析

目前实践中采用的生态产品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调查法[19]。而现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项调查监测体系, 转化为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需要全面转型, 这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装备以及信息汇总等技术手段[34]。实现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目的, 除了利用传统调查手段、现代化调查监测手段, 还要丰富人类的“视听嗅味触”多种感受才能全面准确掌握生态产品概况, 尤其是调查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提供的生态产品时, 其蕴含的种植养殖、美学娱乐等相关信息要开展充分调查。为提高对余村生态产品属性、品质的深入挖掘, 在传统自然资源、森林资源调查、小流域调查基础上, 结合现场采访大量生态产品消费群体对余村的评价, 创新性地采用了景感生态产品调查法, 结合表 3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对余村生态产品进行了全面调查, 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 自我评价和公众评价效果较好。

表 3 景感生态产品调查方法 Table 3 Landsenses ecological products survey method
类别
Category
类型
Type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
Data sources and data content
生态产品普查方式
Ecological product survey method
普查节点 点矢量:包括权属边界界址点、重要风景资源点、特征地物点等, 调查人员主要是按照点矢量进行生态产品信息累积
普查线路 线矢量:重要领导参观线路、消费者游览线路、既有交通、生产经营线路等, 调查人员主要是按照调查矢量线路进行生态产品信息累积, 形成特定线路生态产品线下特征
普查单元 面矢量:由上述点线构成的评价对象, 每一组调查均形成特定调查单元的面域生态产品整体清单
生态产品普查内容
Ecological product
常规普查 本地化生态产品清单和储量 物质供给:参照国家级、省级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执行;注重采集、记录生态产品消费者感受
census content 调节服务:参照国家级、省级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执行;注重采集、记录生态产品消费者感受
文化服务:参照国家级、省级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执行;注重采集、记录生态产品消费者感受
调查人员五感调查 视觉 安全度、生动度、富有度、美丽度、无聊度、沮丧度
听觉 分贝数、类别、大小、舒适度、协调度
嗅觉 芳香、草味、恶臭物质
味觉 食物类型、味觉感受
触觉 可接触事物类型(风、水、土等)、触觉感受类型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 及时了解生态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为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建议, 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相关数据库请访问https://dilinyun.com/ldt/portal/#/JGSTKJ

4.4 生态产品普查时间节点

一般来说, 我国每五年应组织开展一次基础生态信息普查, 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 并于次年12月31日前完成普查。考虑到生态供给产品具有季节性、精细化特点, 建议将安吉生态产品普查时间节点改成一年多次, 将时间粒度提高到季度, 力争生态产品精细化特性描述到月份。通过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生态产品的调查实践发现的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关键特征, 建议该地区的生态产品调查时间节点设立在每年的8月15日。

4.5 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潜力分析

结合前述生态产品普查方法、普查样品初步结果分析, 本研究初步形成了三种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空间分区。方案1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核心的管理单元, 经营主题可以分为:水源保护型经营单元、生态旅游型经营单元、和谐宜居型经营单元、休闲康养型经营单元、绿色产业型经营单元。方案2参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管理目标, 经营主题可以分为:物质供给型经营单元、调节服务型经营单元、文化服务型经营单元、支持服务型经营单元;方案3参照消费者消费模式管理目标, 经营主题可以分为:感官型、生活型和红色线路型。具体开发经营亮点将在未来进行阐述。

5 讨论与结论 5.1 融合多重边界的生态产品普查网格有利于实现其价值转化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自然资源管理贯穿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生态产品网格化调查须注重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信息, 按照“网定格、格定责、责定调查员”的理念,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掌握生态产品资源特征。本研究所形成的融合林地小班、清洁小流域、行政区划的生态产品调查法能够保障上述要求, 实践证明也较为可行。

同时, 正如《浙江省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和动态监测制度(试行)》中所要求的那样, 融合多重边界开展生态产品普查的确需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统计等多部门, 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机制。当然, 本研究虽是经过详细测试、反复训练后形成的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方法和建议, 但是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未来全域开展普查时将继续凝练经验, 形成科学方法, 以服务于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5.2 生态产品普查阶段就要明确转化潜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 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 通过开展政策制度创新试验, 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本研究应用景感生态学赋能生态产品信息多维认知与调查, 的确能梳理和明确各类生态资源资产及生态产品的经营开发方向。未来应该增加更为详细的后期分析, 因地、因时、因市、因人地谋划地方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 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做好生态利用文章, 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35]

总之, 本文通过在余村的实践和探索, 总结和凝练了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的网格单元设计、普查线路选择、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节点等, 对进一步形成调查技术方法、标准规范、数据库建设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下一步也可以考虑加大生态管理知识图谱的应用, 精准识别管理对象、实现科学分析与智能决策, 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管理和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3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2021-04-26)[2025-01-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4/26/content_5602763.htm.
[2]
高世楫.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  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经贸导刊, 2021(11): 48-50.
[3]
王宏亮, 高艺宁, 王振宇, 沙威, 吴健生.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管理分区——以深圳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20, 40(23): 8504-8515. DOI:10.5846/stxb202004090852
[4]
高晓龙, 张英魁, 马东春, 徐卫华, 郑华, 欧阳志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问题解决路径. 生态学报, 2022, 42(20): 8184-8192. DOI:10.5846/stxb202110192951
[5]
高晓龙, 林亦晴,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20, 40(1): 24-33. DOI:10.5846/stxb201807211563
[6]
陈岳, 伍学龙, 魏晓燕, 寇卫利, 张永林.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环境生态学, 2021, 3(11): 29-34.
[7]
张二进. 回顾与展望: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 36(4): 51-58, 81.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25]. [2025-01-1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86355/.
[9]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5〕56号. (2015-07-26)[2025-01-13].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2/content_10078.htm.
[10]
段园凯, 梁流涛, 高攀, 姜孟达, 康迪. 基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2): 2946-2961.
[11]
董仁才, 孙晓萌, 韩林桅, 翁辰, 王辰星, 张永霖, 马赫, 柳文华, 李思远, 于天舒, 王丹寅, 郑博福. 基于景感生态学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 生态学报, 2023, 43(18): 7660-7669. DOI:10.20103/j.stxb.202304140765
[1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统计局. 关于印发《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 林科发〔2024〕73号. 2025.
[13]
李致远, 谢花林.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生态学报, 2024, 44(12): 5351-5366. DOI:10.20103/j.stxb.202307151518
[14]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4(30)[2025-01-13].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666/202410/content_6983510.html.
[15]
刘晔, 张守红, 李华林, 齐元静, 张志强, 张建军, 吴敬东. 中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25, 45(5): 2042-2057. DOI:10.20103/j.stxb.202404190874
[16]
董仁才, 翁辰, 焦亚冉, 吕晨璨, 孙晓萌, 练岸鑫, 李春明.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智能化管理. 生态学报, 2024, 44(2): 476-487. DOI:10.20103/j.stxb.202302040181
[17]
朱於.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转型助力文旅融合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为例. 民族艺林, 2022(3): 46-52.
[18]
金志丰, 张晓蕾, 陈诚. 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4): 1-10.
[19]
靳诚, 魏璐瑶, 曹天邦, 张增峰. 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4.
[20]
潘家华. 生态产品的属性及其价值溯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 45(6): 72-74.
[21]
齐实, 李月.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国内外进展综述与思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 39(8): 1-8.
[22]
吕一兵, 张斌, 陈智虎, 李亦秋, 杨广斌. 基于DEM的不同地貌类型区小流域划分及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为例. 测绘通报, 2017(9): 110-115.
[23]
白云, 郝永宏, 王媛.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分析. 南方农业, 2021, 15(17): 17-18.
[24]
李喆, 吴仪邦, 阚红涛, 向大享, 李经纬, 崔长露. 基于流域治理单元的湖北省丹江口库区小流域划分. 人民长江, 2024, 55(9): 122-127.
[25]
柳叶, 莫靖龙, 张晓远. 广州市从化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及建设模式研究. 广东水利水电, 2024(7): 99-103, 109.
[26]
亢新刚. 森林经理学 (4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7]
王洪良. 调查小班向经营小班过渡及其类型划分. 林业勘查设计, 1984, 13(1): 20-23.
[28]
Zhao J Z, Liu X, Dong R C, Shao G F. Landsense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6, 23(4): 293-297.
[29]
董仁才, 吕晨璨, 翁辰, 张永霖. 景感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生态学报, 2022, 42(10): 4236-4244. DOI:10.5846/stxb202204040857
[30]
王彬彬, 顾秋宇. 中国公众气候认知与消费意愿的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9, 29(9): 41-50.
[31]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浙江省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和动态监测制度(试行): 浙发改环资函〔2022〕718号. (2022)[2025-01-13]. https://fzggw.zj.gov.cn/art/2023/2/17/art_1229123366_2458624.html.
[32]
丽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 DB3311/T 139─2020. (2020)[2025-01-12]. http://gsj.lishui.gov.cn/art/2020/5/12/art_1229216232_2592635.html.
[33]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 SL 653—2013. (2013-12-23)[2025-01-13]. https://std.samr.gov.cn/hb/search/stdHBDetailedid=8B1827F1BAF2BB19E05397BE0A0AB44A.
[34]
李春干, 代华兵. 中国森林资源调查: 历史、现状与趋势. 世界林业研究, 2021, 34(6): 72-80.
[35]
石敏俊.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治理机制与政策设计. 环境经济研究, 2024, 9(3): 1-10.
[36]
郑晓云, 董仁才, 练岸鑫, 蔡粤, 王泽瑞. 基于多模态生态治理数据构建生态管理知识图谱技术. 生态学报, 2024, 44(9): 3924-3933. DOI:10.20103/j.stxb.20230709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