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荣文文, 黄祥, 牛攀新, 刘津岐, 闫然, 苏金娟, 胡善超, 楚光明
- RONG Wenwen, HUANG Xiang, NIU Panxin, LIU Jinqi, YAN Ran, SU Jinjuan, HU Shanchao, CHU Guangming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药材木贼麻黄潜在适生区
- Potentially suitable area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Ephedra equisetina based on MaxEnt model
- 生态学报. 2023, 43(20): 8631-8646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3, 43(20): 8631-8646
- http://dx.doi.org/10.20103/j.stxb.20220916264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2-09-16
- 采用日期: 2023-07-21
2. 山东亚华低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 250014
2. Shandong Yahua Low Carb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Ji'nan 250014, China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1]。其中, 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是麻黄科麻黄属直立小灌木, 具有重要的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2—7], 其野生资源濒危, 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9]。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新疆等省区, 生长在干旱山地、荒漠、戈壁等处。
木贼麻黄是千百年来抗击瘟疫的一味关键药, 如今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0]。木贼麻黄全株可入药, 其麻黄碱的含量比其他种类都高, 是提制麻黄碱的重要原料[11]。木贼麻黄具有抗旱、耐盐碱等优势, 对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平衡和荒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2—13]。在过去20年中, 由于气候巨大差异导致木贼麻黄栖息地的变化、商业市场对麻黄的需求增加、人类不加保护的乱采乱挖及连年的干旱及病虫害等原因, 使麻黄资源面临枯竭[14—18]。为了持续获得木贼麻黄资源, 部分地区开始人工种植木贼麻黄, 但因生境限制导致人工种植和野生麻黄的药用成分差异很大[19—20]。此外, 木贼麻黄种植点和品种选择缺乏科学指导以致资源浪费。因此, 木贼麻黄确定最适栖息地和优先保护区对于促进麻黄资源保护与利用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最大熵(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气候变化下木贼麻黄在中国范围内潜在适生区分布, 探索人类活动对木贼麻黄分布的影响, 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科学选择木贼麻黄最适栖息地和优先保护区, 为保护和持续利用木贼麻黄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木贼麻黄分布数据本研究所用木贼麻黄的分布数据有以下3个来源:(1)通过查阅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http://www.nsii.org.cn/)、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www.cvh.org.cn)、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http://www.gbif.org/)获取木贼麻黄在中国的分布点经纬坐标信息。(2)通过2021年6月—2022年4月期间陆续对新疆、甘肃、宁夏和陕西4省部分木贼麻黄天然种群进行了实地勘查, 并整理了58个分布点(附表 1)。(3)通过查阅并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报道整理出木贼麻黄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数据。木贼麻黄在中国分布点最终整理得到269个分布点, 为避免集群效应所致模型过拟合, 利用ArcGIS 10.4.1将所收集数据以10km设置缓冲区, 去除叠置数据, 最终得到201个有效分布点(图 1)。
![]() |
图 1 木贼麻黄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 Fig. 1 Distribution data of E. equisetina in China |
本文所用的自然环境数据包括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和地形数据, 其来源为:(1)从全球气候数据库WordClim(https://www.worldclim.org)下载海拔数据和气候数据, 分别选取当前时期(1970—2000年)气候数据和未来两种排放情景(RCP2.6和RCP8.5)下2050年、2070年的气候数据, 每个时期19个气候变量。(2)土壤数据来源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 其中包括12个土壤数据。(3)地形数据是通过ArcGIS 10.4.1空间分析模块从海拔中提取坡度和坡向。共选取了35个独立的自然环境变量(表 1)进行研究。
变量 Variables |
描述 Description |
单位 Unit |
变量 Variables |
描述 Description |
单位 Unit |
|
Bio1 | 年平均温度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
℃ | Bio19 | 最冷季平均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Coldest Quarter |
mm | |
Bio2 | 昼夜温差月均值 Mean Diurnal Range |
℃ | TN | 全氮 Total Nitrogen |
mg/kg | |
Bio3 | 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 Isothermality |
% | TP | 全磷 Total Phosphorus |
mg/kg | |
Bio4 | 温度季节性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
℃ | TK | 全钾 Total Potassium |
mg/kg | |
Bio5 | 最热月最高温 Max Temperature of Warmest Month |
℃ | BD | 土壤容重 Soil Bulk Density |
g/cm | |
Bio6 | 最冷月最低温 Min Temperature of Coldest Month |
℃ | SA | 砂粒 Sand Grains |
重量百分比 | |
Bio7 | 年温变化范围 Temperature Annual Range |
℃ | SI | 粉粒 Powder Grains |
重量百分比 | |
Bio8 | 最湿季均温 Mean Temperature of Wettest Quarter |
℃ | CL | 粘粒 Sticky Particles |
重量百分比 | |
Bio9 | 最干季均温 Mean Temperature of Driest Quarter |
℃ | GRAV | 砾石 Gravel |
重量百分比 | |
Bio10 | 最暖季均温 Mean Temperature of Warmest Quarter |
℃ | pH | 酸碱度 Acidity and Basicity |
— | |
Bio11 | 最冷季均温 Mean Temperature of Coldest Quarter |
℃ | SOM | 有机质含量 Organic Matter Content |
% | |
Bio12 | 年均降雨量 Annual Precipitation |
mm | POR | 孔隙度 Porosity |
% | |
Bio13 | 最湿月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Wettest Month |
mm | CEC | 阳离子交换量 Amount of Cation Exchange |
mol/kg | |
Bio14 | 最干月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Month |
mm | LC | 土地覆盖 Land Cover |
— | |
Bio15 | 季节性降水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
mm | Altitude | 海拔 Altitude |
m | |
Bio16 | 最湿季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Wettest Quarter |
mm | Aspect | 坡向 Aspect |
° | |
Bio17 | 最干季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Quarter |
mm | Slope | 坡度 Slope |
° | |
Bio18 | 最暖季平均降雨量 Precipitation of Warmest Quarter |
mm |
选择的35个自然环境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应避免过度拟合。将自然环境数据导入ArcGIS 10.4.1中, 坐标统一为WGS—1984。利用数据管理工具, 执行批量重采样命令, 对各个来源的数据统一分辨率。通过转换工具, 将35个自然环境变量全部转为“asc”格式, 添加筛选后木贼麻黄的地理分布数据导入MaxEnt 3.4.1软件进行建模运算, 随机选取75%的数据作为训练集用于模型预测, 其余25%数据用于验证模型精度, 模型重复运行5次, 得到自然环境变量贡献度。利用ArcGIS 10.4.1软件对各变量图层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 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各自然环境变量的贡献率和相关性, 确定主要环境变量。
1.4 MaxEnt模型构建与评估本研究使用MaxEnt 3.4.1模型预测木贼麻黄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将筛选后的木贼麻黄分布数据和自然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软件中, 分布数据中随机选取75%的数据作为训练集, 剩余25%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做模型预测[21—23], 设置迭代数为10000, 模型重复10次, 通过刀切法对自然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重检验, 其他参数默认。
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量化MaxEnt模型预测准确性, AUC的取值范围为[0—1], AUC值越接近1, 模型预测结果越精准, 可信度越好[24]。一般而言, 当AUC≤0.6时认为模型预测结果失败; 0.6<AUC≤0.7时, 模型预测结果较差; 0.7<AUC≤0.8时, 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般; 0.8<AUC≤0.9时, 模型预测结果良好; 0.9<AUC≤1.0时, 模型预测结果优秀[25—26]。
1.5 木贼麻黄适生等级划分MaxEnt模型输出木贼麻黄在中国范围内的分布概率(P), 使用ArcGIS 10.4.1软件ArcToolbox的重分类(Reclassify)命令, 根据分布概率P值将木贼麻黄的生境适宜性分布区划分为四个适生区等级(表 2)。
分布概率(P)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
评价等级 Evaluation level |
分布概率(P)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
评论等级 Evaluation level |
|
P<0.1 | 非适生区 | 0.1≤P<0.3 | 低适生区 | |
0.3≤P<0.6 | 中适生区 | 0.6≤P≤1 | 高适生区 |
人类活动数据来源于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https://sedac.ciesin.columbia.edu)的人类足迹(HF)数据层[27], 此数据层是由人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密度、公路、铁路等8个全球数据层生成的人类影响指数通过归一化得到的, 能客观且全面的反应人类活动的强弱及空间分布状态。对HF的原始数据进行坐标与格式转换等处理[28]。将处理后的HF、木贼麻黄分布数据和主要自然环境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运行10次, 得到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适宜生境, 与自然环境(无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适宜生境作比较。
1.7 木贼麻黄潜在适生区与土地利用遥感信息叠加分析从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http://www.dsac.cn)下载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 根据一级分类对土地进行划分, 一级分类将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海洋。将木贼麻黄高适生区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环境变量的筛选本研究选取的自然环境变量较多, 而各个自然环境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模型过度拟合, 预测不准确的现象。利用ArcGIS 10.4.1软件提取35个自然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图 2), 再将变量导入MaxEnt 3.4.1软件, 模型运算5次, 得到自然环境变量的贡献率。综合考虑相关性较低和贡献率相对较高的自然环境变量, 最终确定21个自然环境变量参与模型建模(表 3)。
![]() |
图 2 影响木贼麻黄地理分布的自然环境变量相关性分析 Fig.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equisetina Bio1:年平均温度; Bio2:昼夜温差月均值; Bio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 Bio4:温度季节性; Bio5:最热月最高温; Bio6:最冷月最低温; Bio7:年温变化范围; Bio8:最湿季均温; Bio9:最干季均温; Bio10:最暖季均温; Bio11:最冷季均温; Bio12:年均降雨量; Bio13:最湿月降雨量; Bio14:最干月降雨量; Bio15:季节性降水; Bio16:最湿季降雨量; Bio17:最干季降雨量; Bio18:最暖季平均降雨量; Bio19:最冷季平均降雨量; TN:全氮; TP:全磷; TK:全钾; BD:土壤容重; SA:砂粒; SI:粉粒; CL:粘粒; GRAV:砾石; pH:酸碱度; SOM:年有机质含量; POR:孔隙度; CEC:阳离子交换量; LC:土地覆盖; Altitude:海拔; Aspect:坡向; Slope:坡度 |
变量 Variables |
贡献率 Percent contribution/% |
变量 Variables |
贡献率 Percent contribution/% |
|
pH | 22.7 | Bio10 | 1.6 | |
Altitude | 14.2 | Bio13 | 1.5 | |
Bio1 | 12.7 | Aspect | 1.3 | |
Bio17 | 7.8 | SI | 1.1 | |
Bio15 | 7.7 | Slope | 0.8 | |
GRAV | 7.3 | POR | 0.6 | |
LC | 5.0 | Bio5 | 0.6 | |
Bio2 | 4.4 | SOM | 0.6 | |
Bio3 | 4.3 | TP | 0.5 | |
CEC | 2.8 | SA | 0.5 | |
Bio14 | 2.0 |
本研究的ROC曲线验证结果显示:自然环境影响下训练集AUC值为0.919, 测试集AUC值为0.854;人类活动干扰下训练集AUC值为0.948, 测试集AUC值为0.925。其中, 人类活动干扰下AUC值均大于自然环境影响下的AUC值, 添加HF对木贼麻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2.3 潜在地理分布及适生区评价将MaxEnt模型预测结果添加至ArcGIS 10.4.1中, 选择浮点型转换为栅格数据, 对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 按照分布概率P值从低到高将木贼麻黄的生境适宜区划分为非适生区、低适生区、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四个等级, 分别比较自然环境影响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适生区面积变化。
自然环境影响下(图 3), 在RCP2.6情境中, 205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20.5×104km2, 207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54.6×104km2; 在RCP8.5情景中, 205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105.9×104km2, 207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162.4×104km2。人类活动干扰下(图 4), 在RCP2.6情境中, 205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173.5×104km2, 207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40.8×104km2; 在RCP8.5情景中, 205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39.5×104km2, 2070年相对当前时期适生区总面积约增加2.2×104km2。
![]() |
图 3 自然环境影响下木贼麻黄潜在适生区面积分布/(×104km2) Fig. 3 Area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suitable habitats of E. equisetina under disturbance by natural environment |
![]() |
图 4 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潜在适生区面积分布/(×104km2) Fig. 4 Area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suitable habitats of E. equisetina under disturbance by human activities |
其中, 总适生区面积最大是RCP8.5-207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 面积约530.7×104km2; 总适生区面积最小的是当前时期(人类活动干扰下), 面积约207.3×104km2; 高适生区面积最大的是RCP2.6-205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 面积约196.9×104km2; 高适生区面积最小的是当前时期(人类活动干扰下), 面积约12.0×104km2。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总适生区面积均多于人类干扰下的总适生区面积,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高适生区面积同样多于人类干扰下的高适生区面积。
2.3.1 当前时期木贼麻黄潜在分布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图 5), 木贼麻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兰州、白银、临夏、武威中部、张掖零星分布)、宁夏西北部(中卫、银川、吴忠北部)、陕西中北部(延安、榆林东南角、渭南中部、西安北部、咸阳南缘)、新疆西北部(阿勒泰中北部、塔城西北缘和东南缘、博乐中部、昌吉南部、石河子、伊犁中北部、喀什中西部)、山西西部边缘有零星分布、河南北部有零星分布, 高适生区总面积约38.5×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4.01%。中适生区主要以高适生区为核心向外发散分布, 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陕西边缘、山西、河南、河北西缘、内蒙古中部、新疆(天山山脉附近、阿尔泰山脉附近、西缘)、青海零星分布、四川零星分布、山东零星分布, 中适生区总面积约138.8×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14.46%。低适生区以中适生区为核心向外发散分布, 主要分布于甘肃西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湖北中部、山东北缘、河北东部、辽宁北缘、吉林西缘、新疆西北缘, 低适生区总面积约191.0×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19.90%。除了上述地区外, 研究区域的其他地区均为非适生区, 这部分地区主要包括新疆南部、西藏、青海西部、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贵州、重庆、广西、湖南、江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台湾、香港等地区, 非适生区面积约591.7×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61.63%。
![]() |
图 5 当前时期木贼麻黄潜在地理分布 Fig. 5 Poten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 equisetina in the current period |
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图 5), 木贼麻黄总适生区面积较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总适生区面积大幅度减少, 分布稀疏零散。其主要零星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新疆等地。其中, 高适生区面积约12.04×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1.25%, 较自然环境影响下高适生区面积减少2.76%;中适生区面积约45.3×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4.72%, 较自然环境影响下中适生区面积减少9.74%;低适生区面积约149.9×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15.62%, 较自然环境影响下低适生区面积减少4.28%;总适生区较自然环境影响下适生区面积减少16.78%。
2.3.2 未来时期木贼麻黄的潜在分布选取RCP2.6、RCP8.5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的气候变量, 导入MaxEnt模型中对木贼麻黄的分布进行模拟预测。在这两种情景下, 未来时期总适生区面积与当前时期相比都增加了。
RCP2.6情景下(图 6), 205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木贼麻黄总适生区面积约388.9×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40.51%, 较当前时期总适生区分布面积增加了2.14%。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大幅度增加, 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均减少,甘肃中北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南西部边缘、河南北部边缘、内蒙古、吉林西部边缘、新疆中部及边缘分布、青海中部等地区由中适生区升为高适生区; 新疆中部偏南部由非适生区升为中适生区; 青海西北部、内蒙古西部边缘由非适生区升为中、高适生区; 四川中西部零星、西藏东部边缘、云南北部边缘、湖北北部由低适生区降为非适生区。
![]() |
图 6 RCP2.6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木贼麻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Fig. 6 Prediction of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 equisetina in 2050 and 2070 under the RCP2.6 scenario |
205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总适生区面积约380.8×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39.67%, 较当前时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总适生面积增加了18.08%。但较205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高适生区面积约减少145.5×104km2, 中适生区约增加19.3×104km2, 低适生区总适生区面积约增加11.8×104km2, 总适生区约减少8.0×104km2。
207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木贼麻黄总适生区面积约422.9×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44.06%, 较当前时期分布面积增加了5.70%。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大幅增加、中适生区面积略增加、低适生区面积减少。与当前时期相比, 高、中、低适生区均向外微微扩散。
207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总适生面积约248.1×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25.85%, 较当前时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总适生区面积增加了4.25%。但较207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高适生区面积减少64.7×104km2, 中适生区减少96.1×104km2, 低适生区面积减少14.0×104km2, 总适生区面积减少174.8×104km2。
RCP8.5情景下(图 7), 205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木贼麻黄总适生面积约474.2×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49.40%, 较当前分布面积增加了11.03%。其中高适生区大幅度增加, 中、低适生区面积也略增加。高适生区以陕西中部为核心向东扩散至河北西部, 向西扩散至青海东部, 新疆高适生区微微向四周扩散, 内蒙古略有零星分布。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云南中南部由非适生区升为低适生区。
![]() |
图 7 RCP8.5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木贼麻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Fig. 7 Prediction of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 equisetina in 2050 and 2070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 |
205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总适生面积约246.8×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25.71%, 较当前时期分布面积增加了4.12%。其中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均增加。但较205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高适生区面积减少81.9×104km2, 中适生区减少96.4×104km2, 低适生区面积减少49.0×104km2, 总适生区面积减少227.4×104km2。
207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木贼麻黄总适生面积约530.7×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55.29%, 较当前时期分布面积增加了16.92%。其中高适生区大幅度增加, 中、低适生区面积也略增加。甘肃中北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新疆西北部、河北西部边缘、山东西部边缘由中适生区升为高适生区, 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零星地段由非适生区升为低适生区。
2070年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总适生面积约209.5×104km2, 占国土面积的21.82%。较当前时期分布面积增加了0.23%。其中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增加, 低适生区面积减少。但较2070年自然环境影响下高适生区面积减少14.4×104km2, 中适生区减少116.3×104km2, 低适生区面积减少61.3×104km2, 总适生区面积减少321.2×104km2。
2.3.3 高适生区质心分布变化从预测结果可知, 2050年和2070年我国木贼麻黄的适宜区面积均有所增加, 在人类活动干扰下总适生区面积少于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总适生区面积, 可见人类活动因子对木贼麻黄的生长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预测得到的适生区的形状并不规则, 在人类活动干扰下适生区较自然环境影响下适生区破碎化。采用高适生区质心位置变化来表现木贼麻黄在不同情景下地理迁移变化(图 8)。自然环境影响下, RCP2.6-2050年高适生区质心相对当前时期有一定程度的东移, 从肃北蒙古自治县(39.39N, 96.78E)移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40.59N, 102.95E); RCP2.6-2070高适生区质心从肃北蒙古自治县移至肃北裕固族自治县(39.14N, 98.44E); RCP8.5-2050年和RCP8.5-2070年高适生区质心相对当前时期均有一定程度的东移, 从肃北蒙古自治县移至甘州区(39.16N, 100.71E)(39.28N, 100.49E)。在人类活动干扰下, RCP2.6-2050年高适生区质心相对当前时期有一定程度的东移, 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38.49N, 100.44E)移至民勤县(38.75N, 103.65E); RCP2.6-2070年高适生区质心轻微向西移; RCP8.5-2050年高适生区质心轻微向南移, 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移至青海祁连县(38.12N, 100.53E); RCP8.5-2070年轻微向东北方向移动, 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移质山丹县(38.79N, 101.04E)。
![]() |
图 8 高适生区质心迁移 Fig. 8 Centroid migration in highly suitable areas |
通过木贼麻黄高适生区与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叠加分析(图 9), 木贼麻黄的高适生区多数已被开发利用, 还有一部分处在未利用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在自然环境影响下, 高适生区处于未利用土地上的平均面积约为23.5×104km2, RCP2.6-2050年的高适生区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多, 约为66.3×104km2; RCP2.6-2070年和RCP8.5-2070年的高适生区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少, 约为15.8×104km2。在人类活动干扰下, 高适生区处于未利用土地上的平均面积约为1.6×104km2, RCP2.6-2050年的高适生区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多, 约为4.6×104km2; 当前时期的高适生区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少, 约为0.5×104km2。总体而言, 预测结果中显示自然环境影响下未利用土地均多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未利用土地, 未来时期下木贼麻黄高适生区处于未利用土地上的面积均多于当前时期。
![]() |
图 9 不同时期木贼麻黄高适生区中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面积 Fig. 9 Distribution area of various land types in the high suitable area of E. equisetina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 |
在中国麻黄有上千年的用药历史, 时至今日仍是中医的一味常用中药。本研究使用MaxEnt和ArcGIS模型模拟了中国范围内木贼麻黄的潜在分布, 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木贼麻黄未来生长分布的影响, 明确了木贼麻黄最适栖息地和优先保护区。这些对木贼麻黄的发现将提高其药用价值、保护木贼麻黄资源和调节生态平衡等做出重要贡献[29]。
MaxEnt模型已广泛用于物种潜在分布区研究, 玉竹等中药材[30—32]、梭梭等荒漠植物[22, 33]也应用该模型进行了适宜性区划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前人研究表明, AUC值作为模型预测衡量标准, 区间为[0—1], 值越大表明该模型模拟效果良好[34]。本研究中, 自然环境下训练集AUC值为0.919, 人类活动干扰下训练集AUC值上升至0.948, 其AUC值均在0.9—1之间, 表明本研究预测结果可靠度高, 模型模拟效果极好[24, 34]。同时, 添加人类活动因子提高了该模型预测精度, 说明人类活动因子和木贼麻黄分布之间的相关性很大。研究结果显示, 人类活动干扰下木贼麻黄的总适生区面积明显小于自然环境影响下总适生区面积, 总适生区面积严重减少且呈破碎化状态, 表明人类活动因子对木贼麻黄适生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适生区面积减少和适生区等级退化, 即高适生区大面积向中、低适生区过渡, 多沦为低、非适生区, 人类活动威胁到木贼麻黄资源可持续发展, 并进一步影响其地理分布[35]。盐碱、温度、降水等自然因子对麻黄属植物生长发育有关键影响[36—43]。本研究中发现, 酸碱度(pH)、海拔(Altitude)和年平均温度(Bio1)对模型预测结果贡献度较高, 表明盐碱、海拔和温度是木贼麻黄适生区主要影响因素。此外, 在牛蒡子、黄芪、中麻黄等物种的研究中也发现这些因子对其地理分布分布具有重要影响[44—47], 这与药用、荒漠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相关。
当前时期木贼麻黄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四川、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等地, 主要以高适生区为核心向外发散分布, 其中高适生区多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和新疆, 这与《中国植物志》记载和多数学者研究的麻黄分布结果基本一致[2, 8, 9, 48—51]。未来时期, 木贼麻黄适生区呈逐渐扩张趋势, 不同干扰、不同情景下在2050年、2070年其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 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木贼麻黄生存空间较20世纪末期有良好回转的趋势。多数物种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 核心分布区会向高纬度迁移[52]。本研究中, 在RCP2.6情境下, 木贼麻黄高适生区质心总体向高纬度迁移(仅自然环境影响下2070年轻微向低纬度迁移); RCP8.5情境下, 质心总体轻微向低纬度迁移(仅人类活动干扰下2070年向高纬度迁移), 总体质心有“东迁”的趋势, 其中迁移方向、迁移距离在不同情景下存在差异, 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程度不一、该物种对海拔和温度条件的要求较宽泛有关[53]。本研究中参与建模的环境指标包括了气候因子、人类活动、土壤和地形等因素, 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 研究尺度的选择也是物种分布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54], 又因气候变暖会增加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以致栖息地的地退化和丧失, 所以木贼麻黄实际适生区分布可能要小于此次预测结果[55]。
近年来气候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严重威胁到木贼麻黄资源可持续利用, 其栖息地限制了人工种植和野生麻黄的主要药用成分, 特别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19—20, 56—57]。基于前期调查和本研究结果, 建议在新疆北部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甘肃武威和张掖等高适生区, 制定木贼麻黄资源人工种植激励机制, 大力发展种植基地; 在甘肃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内蒙古中部等低适生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 引导和鼓励当地群众参与恢复保护工作。未来木贼麻黄高适生区多以被开发利用, 部分分布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建议在绿洲边缘的荒漠区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快速恢复栖息地, 在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木贼麻黄种植业。
4 结论迄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木贼麻黄适生区的预测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MaxEnt模型评估和预测木贼麻黄在中国的适生区, 结果显示:(1)模型AUC值均在0.9以上, 表明模拟效果好; (2)未来木贼麻黄适生区呈扩张趋势, 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为酸碱度、海拔、年平均温度; (3)未来木贼麻黄高适生区多数已被开发, 剩余部分多分布于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上, 几何质心有向“东迁”的趋势; (4)人类活动干扰下适生区面积严重减少且呈破碎化状态, 今后应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对木贼麻黄地理分布的影响; 建议日后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进行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推动麻黄资源和天然药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表:
编号 Numbers |
经度 Longitude/(°) |
纬度 Latitude/(°) |
海拔 Altitude/m |
采样地 Sampling sites |
1 | 90.2859 | 43.8345 | 1281 |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 |
2 | 90.3482 | 43.8464 | 1275 |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 |
3 | 86.2142 | 44.3043 | 468 |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 |
4 | 89.1807 | 43.9996 | 726 |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
5 | 87.1546 | 43.9916 | 612 | 新疆昌吉州昌吉市二六工镇G30附近 |
6 | 89.6085 | 44.5284 | 685 |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 |
7 | 89.5736 | 46.5662 | 831 |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
8 | 89.5749 | 46.5936 | 824 |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G216附近 |
9 | 87.4868 | 47.1119 | 498 |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 |
10 | 88.1413 | 47.8455 | 858 |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 |
11 | 82.0515 | 44.8549 | 533 | 新疆博乐市赛里木湖路G219附近 |
12 | 81.0247 | 44.9688 | 1350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 |
13 | 83.5924 | 46.2198 | 834 |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 |
14 | 83.5997 | 45.9551 | 1062 | 新疆维塔城地区托里县 |
15 | 82.9825 | 45.8642 | 1106 |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 |
16 | 84.7137 | 44.4178 | 485 |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 |
17 | 82.2317 | 43.4825 | 776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 |
18 | 80.8789 | 44.0562 | 638 | 新疆伊犁霍城县 |
19 | 87.3874 | 44.0141 | 558 | 新疆乌鲁木齐头屯河区 |
20 | 87.6732 | 43.8974 | 711 | 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 |
21 | 87.6379 | 43.9988 | 439 | 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 |
22 | 93.0104 | 43.5999 | 1638 |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 |
23 | 77.4137 | 37.883 | 1355 |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
24 | 75.2589 | 39.7191 | 2162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
25 | 86.8773 | 42.2818 | 1104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 |
26 | 79.9221 | 37.1142 | 1382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G315附近 |
27 | 82.9896 | 41.7068 | 1071 |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
28 | 103.8269 | 36.0594 | 1541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 |
29 | 104.1136 | 35.8431 | 1999 | 甘肃兰州市榆中县 |
30 | 103.9184 | 36.3388 | 1680 | 甘肃兰州市皋兰县 |
31 | 99.6098 | 38.8486 | 2290 | 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32 | 98.5473 | 39.2267 | 3495 | 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33 | 103.5074 | 34.5892 | 2543 | 甘肃甘南州卓尼县 |
34 | 102.9234 | 37.5622 | 1883 |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 |
35 | 102.5391 | 38.2589 | 1518 | 甘肃金昌市永昌县 |
36 | 104.7735 | 34.4388 | 2354 | 甘肃定西市岷县 |
37 | 98.4942 | 39.7324 | 1481 |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G312附近 |
38 | 106.3592 | 38.5544 | 1111 |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 |
39 | 106.2597 | 38.4712 | 1112 |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 |
40 | 105.7972 | 37.5754 | 1181 |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 |
41 | 105.6856 | 37.4915 | 1183 |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 |
42 | 105.6535 | 37.4669 | 1192 |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 |
43 | 106.5110 | 38.8936 | 1110 |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
44 | 107.4279 | 37.7934 | 1346 |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 |
45 | 109.3294 | 36.8638 | 1062 | 陕西延安市安塞区 |
46 | 109.4327 | 35.7622 | 1144 | 陕西延安市洛川县 |
47 | 108.1763 | 36.9269 | 1307 | 陕西延安市吴起县 |
48 | 109.4188 | 35.8346 | 1165 | 陕西延安市洛川县 |
49 | 108.2241 | 34.3822 | 569 | 陕西咸阳市乾县 |
50 | 108.5812 | 34.7986 | 892 | 陕西咸阳市淳化县G211附近 |
51 | 108.2536 | 34.2603 | 438 | 陕西咸阳市武功县 |
52 | 110.1216 | 37.0895 | 882 | 陕西榆林市清涧县G6521附近 |
53 | 109.9813 | 37.1533 | 954 | 陕西榆林市子长市 |
54 | 110.8873 | 38.9063 | 1081 | 陕西榆林市府谷县 |
55 | 109.6813 | 38.2768 | 1074 |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 |
56 | 108.0671 | 37.4281 | 1427 |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 |
57 | 107.7249 | 34.2841 | 518 | 陕西宝鸡市眉县 |
58 | 110.0763 | 34.5661 | 373 | 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年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33.
|
[2]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00年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
[3] |
卓小玉, 陈晶, 田明, 刘玉婷, 逄弓一郎.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信息, 2021, 38(2): 80-83. |
[4] |
Xiu L M, Miura A B, Yamamoto K, Kobayashi T, Song Q H, Kitamura H, Cyong J C. Pancreatic islet regeneration by ephedrine in mice with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1, 29(3n4): 493-500. |
[5] |
刘敏, 程发峰, 王庆国, 闫军堂. 麻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河北中医, 2015, 37(7): 1104-1106. |
[6] |
严士海, 朱萱萱, 孟达理, 顾和亚, 许芝银. 麻黄多糖对EAT小鼠甲状腺激素及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 江苏中医药, 2008, 40(10): 111-113. |
[7] |
齐佳慧, 韩秋菊, 王菲, 李薇, 王战勇. 木贼麻黄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 35(9): 1342-1346. |
[8] |
吉颖. 山西木贼麻黄群落特征研究[D].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 2018.
|
[9] |
吉颖, 许强, 张钦弟, 姜晓燕, 金鑫, 毕润成. 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木贼麻黄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37(5): 1004-1011. |
[10] |
程大敦, 郭平, 赵俊. 木贼麻黄生物碱动态变化的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2, 2(3): 17-21. |
[11] |
田楠楠, 杨茜和, 朱雅暄, 曾雪珊, 袁佳烨, 杨军令, 贾伟伟, 李川. 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作用和药代特征.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13): 3409-3424. |
[12] |
Tao C, Du C G. Medicinal herb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esertifica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and Ecology, 2010, 3(2): 124-132. |
[13] |
邢星, 陈辉, 朱建佳, 陈同同.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优势荒漠植物水分来源. 生态学报, 2014, 34(21): 6277-6286. |
[14] |
Ostad Ali Askari K, Javadinejad S, Eslamian S. The analysi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imatic parameters affecting performance of crop variability in a changing clim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1(1): 1. DOI:10.1504/IJHST.2021.112651 |
[15] |
Talebmorad H, Koupai J A, Eslamian S, Mousavi S F, Akhavan S, Ali Askari K O, Singh V P.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Hamedan-Bahar pl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1(3): 333. DOI:10.1504/IJHST.2021.114554 |
[16] |
Camarero J J, Valeriano C, Gazol A, Colangelo M, Sánchez-Salguero R. Climate differently impacts the growth of coexisting trees and shrubs under semi-arid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Forests, 2021, 12(3): 381. DOI:10.3390/f12030381 |
[17] |
Ning K, Wang N A, Yang Z J, Zhang L L, Wang Y X, Li Z L, Bi Z.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ferred from pollen records of a groundwater recharge lak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1, 110538. |
[18] |
Ostad-Ali-Askari K, Kharazi H G, Shayannejad M, Zareian M J.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an arid region using GCM models: case study of Isfahan-borkhar plain. Natural Hazards Review, 2021, 21(2): 04020006. |
[19] |
Zhang J S, Tian Z, Lou Z C. Quality evaluation of twelve species of Chinese Ephedra (ma hu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1989, 24(11): 865-871. |
[20] |
高湘, 许爱霞, 宋平顺, 张建新, 葛斌. 甘肃不同采收期人工种植及野生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32(2): 43-45, 49. |
[21] |
Moreno R, Zamora R, Molina J R, Vasquez A, Herrera M Á. Predictive modeling of microhabitats for endemic birds in South Chilean temperate forests using Maximum entropy (Maxent). Ecological Informatics, 2011, 6(6): 364-370. DOI:10.1016/j.ecoinf.2011.07.003 |
[22] |
马松梅, 魏博, 李晓辰, 罗冲, 孙芳芳. 气候变化对梭梭植物适宜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7, 36(5): 1243-1250. |
[23] |
张晓玮, 蒋玉梅, 毕阳, 刘祥林, 李星, 孙涛, 陈浩宇, 李捷.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沙棘潜在适宜分布区分析. 生态学报, 2022, 42(4): 1420-1428. |
[24] |
曹雪萍, 王婧如, 鲁松松, 张晓玮. 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云杉潜在分布格局模拟. 生态学报, 2019, 39(14): 5232-5240. |
[25] |
Swets J A. Measuring the accuracy of diagnostic systems. Science, 1988, 240(4857): 1285-1293. DOI:10.1126/science.3287615 |
[26] |
张童, 黄治昊, 彭杨靖, 王泳腾, 王萍, 王诗童, 崔国发. 基于Maxent模型的软枣猕猴桃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测. 生态学报, 2020, 40(14): 4921-4928. |
[27] |
Venter O, Sanderson E W, Magrach A, Allan J R, Beher J, Jones K R, Possingham H P, Laurance W F, Wood P, Fekete B M, Levy M A, Watson J E M. Sixteen years of change in the global terrestrial human footprint and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12558. DOI:10.1038/ncomms12558 |
[28] |
Bjornlie D D, Thompson D J, Haroldson M A, Schwartz C C, Gunther K A, Cain S L, Tyers D B, Frey K L, Aber B C. Methods to estimate distribution and range extent of grizzly bears in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014, 38(1): 182-187. DOI:10.1002/wsb.368 |
[29] |
吴明珠. 甘肃省野生麻黄资源调查[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7.
|
[30] |
李宏群, 刘晓莉, 汪建华, 符勇耀, 金冬桂. 基于MaxEnt模型荔枝在中国的潜在种植区预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2): 394-400. |
[31] |
章鹏飞, 张虹, 张小波, 尹永飞, 刘守金, 李雷, 彭代银. 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3): 3073-3078. |
[32] |
王哲, 李波, 姜大成, 齐伟辰. 基于MaxEnt模型和GIS技术的吉林省玉竹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9): 2250-2253. |
[33] |
刘津岐, 刘永萍, 张俊逸, 文阳兴家, 楚光明. 盐爪爪属5种植物的潜在分布及其适生性分析. 草业科学, 2022, 39(1): 133-148. |
[34] |
Allouche O, Tsoar A, Kadmon R.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prevalence, kappa and the true skill statistic (TS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43(6): 1223-1232. |
[35] |
He P, Li J Y, Li Y F, Xu N, Gao Y, Guo L F, Huo T T, Peng C, Meng F Y. Habitat protection and planning for three Ephedra using the MaxEnt and Marxan model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33: 108399. |
[36] |
袁锋, 罗倩, 夏心慧, 潘国营, 李茂瑾, 江传阳, 苏亲桂, 陈灿. 盐磷胁迫对木麻黄和台湾相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广西植物, 2023, 43(4): 587-595. |
[37] |
张艳阳, 冀瑞朴, 李晗, 刘俊喜, 袁卉馥. 外源物质对盐胁迫下麻黄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 35(3): 320-324. |
[38] |
许基全. 木麻黄可在极重盐渍化土壤生长. 中国林业, 2010(1): 28. |
[39] |
刘芬, 姜清彬, 马英姿, 仲崇禄, 张勇, 陈羽, 陈珍. 7个短枝木麻黄种源耐寒评价及综合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6): 40-44, 62. |
[40] |
李向平. 不同环境温度刺激下麻黄-桂枝药对效应成分发汗作用的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5): 655-657. |
[41] |
张丽, 贾志国, 刘雪霞, 范翠丽, 袁卉馥. 外源物质对干旱胁迫下麻黄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药材, 2016, 39(11): 2450-2455. |
[42] |
赵海洋, 许寅生, 王玉祥, 郭亚丽. 电场对干旱胁迫下麻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7(11): 141-145. |
[43] |
张红梅, 王明艳, 李玲玉, 刘娟娟. 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6): 12561-12562. |
[44] |
喻洁, 曹广超, 戎战磊, 李华非. 基于Maxent模型的冬虫夏草中国潜在适生区预测. 生态科学, 2023, 42(2): 202-210. |
[45] |
陈敏艳, 张琳琳, 曹博, 白成科. 基于MaxEnt和GIS的黄芩属6种药用植物最适潜在分布区预测.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2, 41(5): 7-12. |
[46] |
杨春, 师立伟, 王莉, 魏琴芳, 焦旭升. 基于MaxEnt模型的甘肃省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分布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2, 41(10): 77-80. |
[47] |
马晓辉, 卢有媛, 黄得栋, 朱田田, 吕培霖, 晋玲. 中麻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1): 2068-2071. |
[48]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下册: 缩印本.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221.
|
[49] |
金世元, 王琦.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与临床应用. 2004: 630.
|
[50] |
洪浩, 陈虎彪, 徐风, 臧新钰, 杨东辉, 王璇, 蔡少青, 御影雅幸. 麻黄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9): 1129-1132. |
[51] |
崔治家, 晋玲, 朱田田, 马毅, 王振恒, 廉永善. 甘肃省麻黄属野生种质资源及保护利用.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4, 33(4): 24-28. |
[52] |
Bertrand R, Lenoir J, Piedallu C, Riofrío-Dillon G, de Ruffray P, Vidal C, Pierrat J C, Gégout J C. 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lag behind climate warming in lowland forests. Nature, 2011, 479(7374): 517-520. |
[53] |
杨宏, 董京京, 吴桐,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王贤荣, 伊贤贵. 基于MaxEnt模型的迎春樱桃潜在适生区预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4): 131-138. |
[54] |
孔维尧, 李欣海, 邹红菲. 最大熵模型在物种分布预测中的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6): 2116-2128. |
[55] |
张晓芹.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
[56] |
木合塔尔·吐尔洪, 楚刚辉, 木尼热·阿不都克里木. 新疆戈壁野生木贼麻黄中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测定.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 49(5): 74-78. |
[57] |
晋玲, 张弦飞, 崔治家, 朱田田, 王振恒, 马毅, 林丽, 高天鹏.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和种属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含量.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3, 32(1): 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