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  2022, Vol. 42 Issue (3): 1130-1141

文章信息

牛晓楠, 倪欢, 陈国光, 张定源, 张景, 张洁, 吴佳瑜
NIU Xiaonan, NI Huan, CHEN Guoguang, ZHANG Dingyuan, ZHANG Jing, ZHANG Jie, WU Jiayu
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of Fujian Province
生态学报. 2022, 42(3): 1130-1141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2, 42(3): 1130-1141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201215318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12-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11
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牛晓楠1 , 倪欢2 , 陈国光1 , 张定源1 , 张景1 , 张洁1 , 吴佳瑜1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南京 210016;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摘要: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确定生态保护空间范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在明确福建省生态本底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生态极重要地区,能够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38.94%,生态重要性空间格局基本沿福建省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与海岸带分布,其中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3.96万km2,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生态极敏感性区面积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9.71%,水土流失是主要的生态问题,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8.93%,土地沙化极敏感区集中在海岸带附近,与海岸侵蚀极敏感区空间范围基本一致。研究建议,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作为划定生态红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依据,支撑福建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
关键词: 生态保护重要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福建省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of Fujian Province
NIU Xiaonan1 , NI Huan2 , CHEN Guoguang1 , ZHANG Dingyuan1 , ZHANG Jing1 , ZHANG Jie1 , WU Jiayu1     
1. Nanjing Center of China Geology Survey, Nanjing 210016,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index that characteriz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egional ecosystem.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pace is the basis for coordinating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nsuring sustainable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ecological problems in Fujian Province,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is constructed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ecosystem service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this study. Thu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an be assessed.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marc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as well as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area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accounts for 38.94% of the total study area. The ecological pattern is basical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Great Mountain range in western as well as central Fujian and coastal zone. Moreover, the area of extremely important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is 39, 600 km2, mainly for biodiversity maintaining function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s. The area of extremely sensitive region makes up 9.71%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Fujian Province where soil erosion is 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 accounting 8.93% of total area. In addition, the extremely sensitive area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costal erosion are concentrated near the coastal zon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paper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areas act as the basis for deline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and major functional ecological zones which should be protected strictly to maintain ec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sensitivity    Fujian Province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灾害频发、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1-3]。因此,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生态保护十分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 生态保护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以自然生态理论为基础, 旨在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 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 坚守人类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安全底线[4-5], 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 的首要任务, 也是识别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前提条件[6-7]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海之滨, 背山面海, 陆地与海岸带共筑起福建省的生态屏障, 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生态重要屏障的组成。习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 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8]。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复杂, 物种多样性丰富, 是涵养水源能力最强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 对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9-11]。但同时,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福建省生态安全面临着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海岸侵蚀等生态问题[12-13]。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 基于“双评价”指南, 同时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四个方面展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并综合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岸侵蚀等典型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 综合此二者评估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情况, 为福建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海之滨, 23°33′N — 28°20′N, 115°50′E — 120°40′E, 与浙江、江西、广东毗邻, 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陆域总面积12.4万km2, 辖管10个区市, 如图 1所示。福建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闽西、闽中两大山带构成地形主骨架, 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在中国气候带上, 福建属南亚热带(闽东南)和中亚热带(闽西北)湿润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率66.8%以上, 连续40年位居全国第一。2002年福建省作为首批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省份, 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研究福建省的生态保护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图 1 研究区地理位置 Fig. 1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的功能以及十分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9]。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虽高, 但阔叶林面积减少, 森林针叶化现象普遍, 同时针叶林树种较为单一, 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 森林结构幼龄化突出, 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下降[11]。福建省也面临着生态脆弱性方面的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问题, 福建省属典型南方红壤丘陵地区, 由于降水多且集中、母岩花岗岩较为松软, 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是中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二是强烈的水土流失与风蚀作用使土壤中铝、铁等粘性物质严重流失, 造成土地沙化。福建省东部为陆海交接带, 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海岸带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同时也是典型的脆弱区和敏感带[13-14], 面临着沿海防护林范围缩小、砂质岸线不断侵蚀后退等问题。因而, 陆域范围内,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评价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 生态敏感性主要评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敏感性;海岸带区域主要评价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以及海岸侵蚀敏感性。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DEM数据、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重要物种分布数据、自然保护区数据、水生生物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水土流失调查数据等。其中, 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空间分辨率为30 m;生态系统类型数据来源于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数据库, 为矢量数据;重要滩涂、河口、防护林、红树林、岸线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通过2018—2019年遥感影像解译得到;重要物种分布数据来源于KBA数据库, 自然保护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NDVI数据使用MOD13产品(https://modis.gsfc.nasa.gov/data/dataprod/mod13.php);NPP数据使用MOD17A3产品(https://e4ftl01.cr.usgs.gov/MOLT/MOD17A3HGF.006/);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包括气温、降雨量;土壤数据采用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 中的中国土壤数据集(V1.1);水土流失调查数据通过前期地质调查野外资料收集得到。以上数据经过拼接、配准、裁剪、投影变换和重采样等一系列预处理, 统一转换成栅格数据, 统一空间坐标系, 并重采样至30 m×30 m分辨率的栅格。

2.2 研究方法

目前,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面, 国外大多采用保护地体系, 与国内研究有较大差异, 参考意义不大[15-18]。国内总体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为研究指标[19-21]。在对福建省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其典型生态服务功能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2.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可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和空间差异性, 识别某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22-26], 目前多应用于生态空间管制[27]、生态红线划定[28]、生态廊道构建[29]、优化生态用地保护格局[30]、引导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31]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通常采用模型法、简化模型法、NPP定量指标法, 各方法的优缺点如表 1所示[4]。模型法评价结果虽然精度最高, 但需要的参数和数据较多, 部分较难获取;NPP定量指标法以NPP数据为主, 参数少, 计算方法相对简单, 然而准确度受地域影响较大, 当数据不足以支撑模型法或简化模型法时, 可用此方法来替代;简化模型法具有普适性、针对性, 要求对区域有专项调查基础。结合福建省的生态本底与收集到的数据情况, 综合考量, 最终确定水源涵养功能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水土保持功能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计算,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基于NPP定量指标法并与生态系统、遗传、物种等三个层次的数据相结合展开评价, 海岸防护功能评价采用简化模型法综合考虑生物防护区域和物理防护区域(模型的步骤和细节参见文献[5], 由于篇幅问题文中不再赘述), 评价方法和参数如表 2所示。

表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对比内容
Comparison items
模型法
Methods based on models
净初级生产力定量指标法
Methods based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简化模型法
Methods based on simplified models
优点
Advantage
逻辑相对强, 准确性高 参数少、方法相对简单, 数据获取难度较低 涉及的因素相对较少, 具有普适性、针对性
不足
Disadvantage
数据要求多, 方法复杂 结果的准确度受NPP等基础数据精度影响大, 使用范围有地域性限制 特定区域需结合功能区划深化, 对潜在区域识别不足
适用性
Applicability
数据充分 数据获取受限 具有专项调查基础

表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2 Index system for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ex
方法
Method
参数
Parameters
生物多样性维护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基于NPP并从生态系统、遗传、物种三个层次评估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等级 NPP、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受威胁物种分布区域、珍稀物种保护区、红树林、重要滩涂、重要河口等
水源涵养
Water conservation
Pi为降雨量(mm), Ri为地表径流量(mm), ETi为蒸散发量(mm), Ai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 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 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K×L×S×(1-C) A为水土保持量(t hm-2 a-1), 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 mm-1 hm-2 h-1 a-1), 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 h-1 MJ-1 mm-1), L表示坡长因子, S表示坡度因子, C为植被因子
海岸防护
Coastal protection
通过识别生物防护区域以及基岩、砂质海岸等物理防护区域, 评价海岸防护功能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植被覆盖度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首先利用NPP法并按自然断点法划分为五个等级, 进而将优先保护生态系统、重要种质资源分布区、受威胁物种区域划定为极重要等级, 同时考虑了海岸带地区的珍稀物种以及珊瑚礁、红树林、重要滩涂、重要河口区域, 将其修正为极重要等级;水源涵养服务则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评估福建省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 对计算结果按照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水土保持功能采用(RUSLE)进行计算, 并按照自然断点法确定重要性等级;通过识别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等生物防护区域以及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等物理防护区域, 评价海岸防护功能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对上述四个单要素评价结果进行叠加计算, 得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 计算公式为:

式中, ESi为空间单元i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 Bi, TQi, Ai, CSi分别为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等级。

2.2.2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明确识别在现状自然条件下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生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小[32]。目前, 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研究综合考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29, 33], 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生态安全管控[34]、生态安全格局构建[35]、生态保护与修复[3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析[37]、生态功能分区[38]等方面。福建省面临的生态问题中水土流失尤为突出, 部分地区土地沙化较为严重, 沿海地区存在岸线侵蚀现象。鉴于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料, 本文主要评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敏感性与海岸侵蚀敏感性。

将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等因子作为自变量, 福建省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调查结果作为训练样本,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将水土流失强度与上述四个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预测全省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 将预测结果为剧烈、极强烈、强烈、中度、轻度五个等级分别确定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一般敏感等级。

利用获取到的福建省土地沙化监测结果, 按照以下规则确定不同的敏感性区域:将侵蚀强度为剧烈、极强烈、强烈、中度、轻度的区域分别确定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一般敏感等级。

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主要基于海岸地貌类型及利用现状, 将原生及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的砂质、粉砂淤泥质海岸评定为极敏感, 具有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岸线评定为中等敏感, 人工护岸和基岩海岸评定为一般敏感。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集成, 取三者中的最高等级确定为生态敏感性等级。

2.2.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短板效应原理, 采用木桶原理, 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与生态敏感性等级二者最高值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初判结果。将自然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区域修正为最高级, 对评价结果的小图斑进行剔除, 并根据生态廊道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以此增强图斑的完整性与连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如图 2表 3所示。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生态系统功能总体上在中等重要等级以上, 基本沿闽西大山带与闽中大山带分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导。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46%, 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 鹫峰山-戴云山脉等山地丘陵区域, 涉及南平市松溪县、武夷山市、建阳区, 宁德市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 三明市将乐县、泰宁县、大田县、尤溪县等。水源涵养功能高度重要区和极重要区分布较集中, 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鹫峰山、玳瑁山等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较为分散, 主要位于武夷山市、光泽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柘荣县、屏南县、连城县等山地丘陵区域。海岸防护功能极重要区分布呈断断续续状态, 原因在于一是沿海防护林分布不完整、不连续, 二是红树林连片度差, 品种单一, 三是海岸工程造成周围滩涂侵蚀后退。

图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 Fig. 2 Evaluation result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importance

表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占福建省总面积比例统计表/%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importance in Fujian Province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ex
一般重要
Normal important
较重要
Slight important
中等重要
Medium important
高度重要
Highly important
极重要
Extremely important
生物多样性维护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2.16 10.24 17.41 17.71 32.46
水源涵养
Water conservation
9.06 16.65 42.61 16.49 15.19
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33.69 11.56 42.43 7.55 4.76
海岸防护
Coastal protection
0.19 0.72 0.54
生态系统服务
Ecosystem service
10.76 7.32 22.96 22.60 36.36
3.2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福建省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如图 3表 4所示,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生态敏感性总体不高, 大部分处于一般和轻度敏感区, 占总面积的68.30%, 极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9.71%, 在空间分布上敏感性等级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山区降低的趋势。

图 3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Fig. 3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表 4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占福建省总面积比例统计表/% Table 4 The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grades in Fujian Province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ex
一般地区
Insensitivity
轻度敏感
Slight sensitivity
中度敏感
Medium sensitivity
高度敏感
Highly sensitivity
极敏感
Overwhelming sensitivity
水土流失Soil erosion 31.83 38.30 18.41 2.53 8.93
土地沙化Land desrtification 95.27 2.95 0.84 0.53 0.41
海岸侵蚀Coastal erosion 2.79 0.82 0.87
生态敏感性Ecological sensitivity 30.27 38.03 19.19 2.80 9.71

生态敏感性中水土流失占主导作用, 如图 3所示, 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和一般敏感为主, 占总面积的70.13%, 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11.46%, 主要分布在长汀县、宁化县、安溪县、平和县、诏安县、政和县、寿宁县等海拔200—1000 m的区域, 成因主要与强降雨和持续降雨有关, 这些区域多为红壤, 容易侵蚀, 另外人为活动如坡地开垦等破坏局部植被覆盖。土地沙化极敏感区范围较小, 主要集中在东山县、漳浦县、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等东南沿海区域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由海洋性气候催化、海水冲刷、海风吹动聚积等自然因素以及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导致。海岸侵蚀极敏感区在漳州厦门段、泉州段以及福州段集中分布, 主要是这几段岸线为砂质岸线, 长期受波浪、潮汐、风暴潮的影响, 易受侵蚀。

3.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3.3.1 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差异分析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 得到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 如图 4所示。福建省的生态保护重要性格局与“两山一海”的地理格局相对应, 呈现“两带一区”的生态屏障。“两带”指武夷山脉-玳瑁山脉组成的闽西生态安全保护带和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组成的闽中生态安全保护带, 它们是全省主要河流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地, 也是主要的森林地区, 是生态保护的核心。“一区”指沿海的海岸带区域, 这一区域为陆海交接带, 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是全省天然湿地的主要分布区, 也是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区域。

图 4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 Fig. 4 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表 5所示,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38.94%, 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重要物种分布区等, 主要分布在南平市的武夷山、光泽, 三明市的建宁、泰宁, 宁德市的霞浦、柘荣, 以及福州市的晋安, 龙岩市的长汀、上杭、连城, 漳州市的东山等地。生态保护高度重要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05%, 主要分布于南平市的邵武、建阳, 三明市的沙县、梅列、三元, 宁德市的福安、霞浦, 龙岩市的新罗、永定等地。

表 5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占福建省总面积比例统计表/% Table 5 The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in Fujian Province
一般重要
Normal important
较重要
Slight important
中等重要
Medium important
高度重要
Highly important
极重要
Extremely important
4.78 8.04 24.19 24.05 38.94
3.3.2 单指标生态评价结果交叉分析

单指标生态评价结果之间可能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将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与水源涵养评价结果叠加分析, 如图 5所示。分析发现, 从空间分布来看,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高(等级为高度重要和极重要)同时水源涵养功能好(等级为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的区域集中在闽西、鹫峰山、玳瑁山、博平岭附近。从面积比例来看, 这部分重叠区域占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高值区的45.62%, 占水源涵养功能高值区的72.26%。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低(等级为一般重要和较重要)并且水源涵养功能也一般(等级为一般重要和较重要)的区域沿东部地区呈带状分布, 主要由于此地带以人工建设用地为主, 特别是厦门、泉州等地进行港口建设, 大规模填海造陆等经济开发活动, 胁迫海岸带生态环境, 植被覆盖度偏低, 影响了水源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图 5 生态评价单要素叠加分析结果 Fig. 5 Overlay analysis results of ecological single indicator evaluation

将水土保持功能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叠加分析, 如图 5所示。分析发现, 水土保持功能良好(等级为高度重要和极重要)且水土流失敏感性低(一般敏感和轻度敏感)的区域占水土保持功能良好区域面积的64.89%, 水土保持功能较差(等级为一般重要和较重要)同时水土流失敏感性高(等级为高度敏感和极敏感)的区域占水土流失高敏感区面积的63.76%, 揭示了水土流失敏感性与水土保持功能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

将土地沙化敏感性和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叠加分析, 如图 5所示。经统计, 土地沙化敏感性高的区域中, 有97.44%同时也是海岸侵蚀极敏感区。福建省土地沙化和海岸侵蚀有很强的关联性, 主要是由于砂质岸线受海水冲刷、潮汐、风暴潮的影响造成侵蚀的同时, 土地也极易发生沙化。

3.3.3 生态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分析

通过将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有助于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潜在风险等。统计结果如表 6所示, 发现极重要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中有89.58%为林地, 高度重要区内林地面积比例为86.79%, 其余零星散落于水域、园地、耕地中, 评价结果与福建生态本底吻合。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 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复杂, 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 维护全省生态安全。

表 6 分区类型统计/% Table 6 Type statistics of zoning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一般重要
Normal important
较重要
Slight important
中等重要
Medium important
高度重要
Highly important
极重要
Extremely important
耕地Farmland 39.78 40.61 9.55 3.24 2.16
林地Forest 2.57 10.47 61.72 86.79 89.58
园地Garden 25.78 22.98 13.97 1.53 1.56
草地Grassland 0.50 0.69 0.70 0.53 0.65
水域Water body 3.82 4.52 6.41 3.45 3.14
建设用地Built-up land 26.43 19.09 5.35 3.96 2.68
其他Other land 1.12 1.64 2.29 0.50 0.24
总面积Total area /km2 5972.81 10046.32 30226.44 30051.50 48657.20

将现状耕地数据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图叠加, 反映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存在空间冲突。虽然多数耕地落入生态保护一般重要和较重要区, 但有少量耕地处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之内, 说明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园地占总面积的1.56%, 福建省一些茶园的开发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山地水土流失[39-41]。在福建省实地调查也发现此种情况, 特别是花岗岩分布区为水土流失易发区, 且茶园的开垦致使水土流失愈发严重。对于这些茶园的管理措施, 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建议水土流失易发区内的茶园适当退出, 改为灌草、生态混交林、水保林等, 减少园地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他区域建议推进产业与生态相协调, 有条件情况下进行生态改造, 综合采取间作、套种、留草、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 提高茶园水土保持功能, 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营造特色景观生态, 建设生态茶园。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的空间基础, 要强化其对城镇布局的引导作用。分析建设用地, 发现少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处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应对方式分两类, 针对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的城镇建设用地, 建议加强城区生态保护, 实现绿色和谐共生。针对农村居民点, 应与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相结合, 明确这些村庄的定位是集聚提升, 还是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例如少量古老村庄存在也许已有成百上千年, 具有文化特色, 若这些古老的乡村与环境相处和谐, 且对生态无害, 可以留住乡愁, 不建议将它们随意搬迁, 但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维持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相处。极重要区中集中分布的村庄, 如果其定位是聚集提升, 建议维持现状, 加强生态保护, 不再扩建。对于零星村庄, 与实际校核进行调整与取舍时, 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必要时可考虑逐步搬迁撤并。

4 结论

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 以其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问题为基础, 构建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总体上:1)福建省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94%, 生态格局基本沿福建省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与海岸带分布;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较高, 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沿海递减趋势, 其中生物多样性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水源涵养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南北两段, 水土保持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呈分散分布特征;海岸带区域防护功能好的地带不连续, 主要由于防护林不完整、红树林品种单一等问题导致;3)生态极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71%, 水土流失极敏感区主要集中在坡度8—25°、尤其是15—25°的区域, 土地沙化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海岸带, 与海岸侵蚀极敏感区空间范围高度重叠。

福建省除存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外, 也有部分生态极重要空间被耕地、茶园等侵占, 不恰当的农业开发是造成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敏感问题加剧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 提倡重点生态功能区更多向闽西和闽西北拓展, 实行生态空间精细化、差异化管理, 实行生态用地占补平衡。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识别部分生态低效的区域, 能够推进生态修复, 实现生态系统安全性的提升。

本文基于“双评价”识别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程度和等级, 是一种基于自然本底的理想状态。但目前评价结果应用仍有一定局限性, 如何更有效支撑生态红线优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与现状生态红线在空间范围和面积上存在差异时, 如何确定哪些斑块可以纳入生态红线?这是实际需要考虑的问题。生态保护红线具有刚性约束, 其限定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因而建议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的斑块经评估后, 部分可考虑纳入生态红线而并非全部。

本研究评价方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双评价”指南中的方法和模型, 理论性和科学性如生物多样性评价以及等级划分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数据精度问题, 由于评价过程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数据类型和数据尺度都存在差别, 虽然经过重采样等处理使得空间分辨率一致, 但是对于结果的空间细节表达的准确度有何种影响尚未探索。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能够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提供参考价值, 前提是尊重系统运行规律, 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应摸清其地域分异特征,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开展, 选取合适尺度的基础数据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分级结果, 结合地方的相关规划政策, 能够形成划定生态保护空间的建议方案,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龙, 吴大放, 刘艳艳, 滕丽, 吴志峰, 冯兆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385-2400.
[2]
张晓瑞, 梁辉, 胡艳玲, 王振波. 基于"敏感性-干扰度"的县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防控分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0, 36(5): 112-118. DOI:10.3969/j.issn.1672-0504.2020.05.015
[3]
范玉龙, 胡楠, 丁圣彦, 梁国付, 卢训令.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6, 36(15): 4583-4593.
[4]
田川, 刘广奇, 李宁, 吴爽, 蒋艳灵.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规划师, 2020, 36(5): 15-20.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20.05.003
[5]
自然资源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 北京: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0.
[6]
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夏皓轩.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挑战与应对.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299-2310.
[7]
周道静, 徐勇, 王亚飞, 周侃, 刘宝印, 李九一, 樊杰.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7): 814-824.
[8]
林永健, 吴元兴, 廖荣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福建. 福建日报, 2013-01-08(013).
[9]
刘业轩, 石晓丽, 史文娇.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评估: InVEST模型与meta分析对比. 生态学报, 2021, 41(4): 1349-1361.
[10]
应凌霄, 王军, 周妍. 闽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其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857-8866.
[11]
汤小华.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2]
罗时龙, 蔡锋, 刘建辉, 雷刚, 王厚杰. 福建海岸侵蚀风险评价研究. 海洋学报, 2014, 36(9): 132-141. 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4.09.015
[13]
乔文慧, 王强. 2001-2016年福建省海岸带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1): 236-242.
[14]
陈晔倩, 李杨帆, 祁新华, 陈文惠, 林金煌. 基于栖息地风险评价模型的海岸带滩涂湿地风险评价——以闽三角为例. 生态学报, 2018, 38(12): 4214-4225.
[15]
郑华, 欧阳志云. 生态红线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4): 457-461, 448-448.
[16]
Leverington F, Costa K L, Pavese H, Lisle A, Hockings M. A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46(5): 685-698. DOI:10.1007/s00267-010-9564-5
[17]
Lin T, Grimm N B.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ec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U.S. and China: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Urban Ecosystems, 2015, 18(2): 599-611. DOI:10.1007/s11252-014-0413-9
[18]
刘冬, 林乃峰, 邹长新, 游广永.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 2015, 23(6): 708-715.
[19]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白杨.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对策. 生态学报, 2008, 28(12): 5820-5825.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8.12.005
[20]
Ouyang Z Y, Zheng H, Xiao Y, Polasky S, Liu J G, Xu W H, Wang Q, Zhang L, Xiao Y, Rao E M, Jiang L, Lu F, Wang X K, Yang G B, Gong S H, Wu B F, Zeng Y, Yang W, Daily G C. Improvement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investments in natural capital. Science, 2016, 352(6292): 1455-1459. DOI:10.1126/science.aaf2295
[21]
熊善高, 秦昌波, 于雷, 路路, 关杨, 万军, 李新.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生态空间划定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8, 38(22): 7899-7911.
[2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Farber S, Grasso M, Hannon B, Limburg K, Naeem S, O'Neill R V, Paruelo J, Raskin R G, Sutton P, Van Den Belt M.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25(1): 3-15. DOI:10.1016/S0921-8009(98)00020-2
[23]
Mace G M, Norris K, Fitter A H.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 multilayered relationship.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2, 27(1): 19-26.
[24]
Midgley G 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Science, 2012, 335(6065): 174-175. DOI:10.1126/science.1217245
[25]
Niu X N, Chen G G, Zhang D Y, Zhang J, Zhang J.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of Fujian province. ISPRS Annal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5(3): 513-518.
[26]
林子雁, 肖燚, 史雪威, 饶恩明, 张平, 王莉雁. 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 生态学报, 2018, 38(24): 8667-8675.
[27]
黄心怡, 赵小敏, 郭熙, 江叶枫, 赖夏华.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研究. 生态学报, 2020, 40(3): 1065-1076.
[28]
柏松, 景连东, 李晖, 冯文兰. 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10): 1665-1670.
[29]
汤峰, 张蓬涛, 张贵军, 赵丽, 郑宇, 魏明欢, 简卿.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昌黎县生态廊道构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 2675-2684.
[30]
李国煜, 林丽群, 罗栋燊, 王强. 福州市生态用地保护格局的优化途径.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2): 234-241.
[31]
李涛, 甘德欣, 杨知建, 王宽, 齐增湘, 李晖, 陈希.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洞庭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 3787-3796.
[32]
Raupach M R, Haverd V, Briggs P R. Sensitivities of the Australian terrestrial water and carbon balanc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3, 182-183: 277-291. DOI:10.1016/j.agrformet.2013.06.017
[33]
洪步庭, 任平, 苑全治, 王玲. 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8): 1009-1019.
[34]
付士磊, 贾培文, 王湘潇, 何欢.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的生态安全管控研究——以沈抚新区为例.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0, 20(4): 1579-1587.
[35]
李政, 丁忆, 王亚林, 陈静, 吴凤敏.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山地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8): 1046-1054.
[36]
田野, 冯启源, 唐明方, 郑拴宁, 柳彩霞, 吴迪, 王丽娜. 基于生态系统评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构建研究——以乌梁素海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826-8836.
[37]
史娜娜, 全占军, 韩煜, 王琦, 肖能文, 高晓奇.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乌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 239-243.
[38]
李晶, 王媛, 殷守强, 崔绿园, 邓晓娟. 张家口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及主导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土壤通报, 2020, 51(2): 280-288.
[39]
陈国光, 刘红樱, 陈进全, 张晓东, 湛龙. 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的地质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6): 26-35.
[40]
陈小英, 查轩, 陈世发.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1): 51-54, 58-58.
[41]
刘朋虎, 王义祥, 黄颖, 罗旭辉, 高承芳, 翁伯琦. 山区"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5): 78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