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朱婧, 李秋杰, 赵文武
- 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文献计量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例
- 生态学报. 2022, 42(21): 8914-8927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211109313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1-11-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6-21
2.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 秦皇岛 066004;
3.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4.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819
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载体[1—4], 我国已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城市、海绵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多个政策试点, 积累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5—9]。众多试点中,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时间长, 覆盖范围广, 创建主题多样, 在普及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模式和展示发展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实验区建设始于1986年, 经历了社会发展综合试点、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历程, 同时各省也创建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截止2016年底, 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已建成189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300余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1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类型包括乡镇型、县域型、城区型和地级市型, 政策试点的主题集中在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新型城镇化、产业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及民生、农村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及环境保护等方面[10—13]。
实验区建立30多年以来, 研究集中在政策实施效果, 试点建设模式,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效率及协调度等[12—16], 目前缺乏对实验区研究的系统性认识, 尤其对研究网络、核心问题、前沿热点的变化演进分析尚显不足。加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后, 我国出台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明确以实验区为基础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 对实验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制框架[17—18]。本文基于此背景, 采用科学知识图谱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梳理研究脉络, 提出研究展望, 旨在为可持续发展试点实践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科学知识图谱是文献计量分析中的主要方法, 其中以CiteSpace应用最为广泛[19—23]。CiteSpace的分析基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科学前沿理论、结构洞和Kleinberg突发探测技术、最佳信息觅食理论、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 以科学文献中的基础知识单元为对象, 分析其关系结构和发展演进, 识别中介中心性等重要节点, 探测研究前沿, 以分时动态可视化的图谱方式, 系统地反映研究网络和重要成果[24—25]。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提取科学文献, 检索主题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或“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由于1997年实验区正式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且在此之前的研究较为分散, 故检索时间段选择1997—2021年。文献类型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 检索日期为2021年10月18日, 经筛选不符合研究主题及相关性不强的文献, 最终分析数据为911篇。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 探索研究主题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核心问题、代表性成果以及热点前沿;基于科学合作网络, 分析研究者、研究机构合作关联。主要参数选择包括:时间切片为1年且应用于各时间切片内部, 关联强度采用余弦算法(Cosine), 网络裁剪选择寻径技术和最小生成树, 节点阈值选择前50。从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中提取聚类标签, 聚类分析采用对数似然算法(LLR)。在可视化图谱分析中, 节点大小表示数量, 节点越大则数量越高;包含紫色外圈的节点表示具备高中介中心性, 通常也是连接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关键转折点;节点年轮的不同颜色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节点之间连接线表示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中介中心性≥0.1即被认为是高中介中心性, Q值和S值分别表征聚类之间的差异性和聚类内部的一致性, 一般认为Q>0.3, S>0.5则聚类有效[24—25]。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研究阶段特征1997年以来, 以实验区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按照发文量和研究主题差异可分为3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7年, 189篇, 20.75%)、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5年, 544篇, 59.71%)、平稳发展阶段(2016—2021年, 178篇, 19.54%)(图 1)。关键词共现网络表明实验区研究经历了从战略、规划、计划等宏观层面, 到紧跟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前沿的历程, 如生态文明、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创新驱动等(图 2)。
![]() |
图 1 研究文献发展趋势(1997—2021年) Fig. 1 The trends in research publication 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0月18日 |
![]() |
图 2 关键词共现网络 Fig. 2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the key words 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 包含紫色圈的节点表示高中介中心性, 包含红色圈的节点表示某一阶段研究热点, 连接线表示关键词间的关联关系, 纵向节点表示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 |
具体来看: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7年):研究文献数量缓慢增加, 2007年发文量最多为50篇, 高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重叠, 例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75次, 1)、可持续发展(293次, 0.59)、可持续发展战略(41次, 0.12)、经济发展战略(35次, 0.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整体规划、长远计划)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关键词, 研究方法则以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的成果较为突出。研究集中在对实验区的基础理论探讨, 如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内涵特征分析;对实验区的实证研究, 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量化测度;对实验区的管理研究, 如从实施政策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回顾该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1997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之一[26], 实验区也于同年正式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基础, 实验区的创建主题更加多样, 进入了新的发展环境[10—12]。实验区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政策试点, 2001年科技部出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 对可持续发展实验主题取得显著成效的实验区开展推广示范。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 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成为指导实验区建设的核心思想。
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5年):文献发表数量快速增长, 其中2010年与2013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分别为107篇和118篇, 高频次关键词主要有低碳发展(22次)、生态文明建设(18次), 该阶段未出现高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节点。与前一阶段相比, 研究逐渐细化到可持续发展的某个具体领域, 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政策结合更为紧密。例如,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确立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27], 为实验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的新要求, 广东、福建以及重庆的部分实验区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为生态文明实践做法积累了案例经验。低碳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 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0年国家发改委开始实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28—29], 实验区在同时期开展低碳经济科技示范, 专门编制《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工作方案》, 在实验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开展针对能效技术、碳技术、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碳汇技术的低碳技术示范。2013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首次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定位为国家级规划[30];国务院成立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31], 生态、循环、低碳、创新等研究内容逐渐成为学术研究重点。同时, 实验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 逐渐出现了关于总结发展模式的研究, 例如石景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发展模式、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模式等。
平稳发展阶段(2016—2021年):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下降, 该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关于创新示范区的研究(34次)。实验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初期创建时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主题已趋于成熟, 导致针对实验区的研究成果有所减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SDGs形成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共识, 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共同目标。创新示范区在此背景下创建, 以解决制约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目标, 区分优先事项, 探索系统化、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 形成典型模式, 旨在提供落实SDGs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实验区在地方层面作为实践主体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提出“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创建原则, 更加强调了实验区在地方层面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 以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是对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性提升[18]。同时也由于创新示范区提出时间较晚, 数量少且分批次创建, 因此目前针对创新示范区的研究不多。总体上看, 实验区的研究表现出从理论到实践, 逐步深入到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具体问题, 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紧密结合的特点。
2.2 科学合作网络科学合作网络用于分析作者间或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表示发文量, 节点越大则某个作者或研究机构发文量越多;节点年轮颜色代表不同的引文时间, 最内圈为1997年, 最外圈为2021年;连接线表示作者间或研究机构间具有合作关系, 连接线颜色与节点年轮颜色相对应。结果显示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029, 整体上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明确的中心合作网络关系, 部分作者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一些合作子网络(图 3)。发文关键词显示实验区研究集中在发展水平评估、区域耦合协调度、建设路径和实践模式等问题, 例如, 李俊莉、曹明明、刘守珍和刘巧巧4位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 研究主要对实验区进行系统回顾, 探讨科技创新促进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性, 测度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指数等[15, 32—34];刘学敏、王玉海、魏伟、张彬、王志强、潘晓东、姚娜、张晓彤构成了最大的合作子网络, 研究从实验区建设项目计划、经费来源、参与形式、应用领域等方面, 总结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状况, 提出评估实验区创新成效的工具等[35—37](表 1)。
![]() |
图 3 作者合作网络 Fig. 3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authors 合作网络图谱显示作者发文量阈值为2 |
作者 Author |
发文量/篇 Number of publication |
子网络主要合作作者 Main author cooperation in sub-network |
主要关键词 Main keywords |
李俊莉 LI Junli |
15 | 曹明明、刘守珍、刘巧巧 | 科技创新、研究现状、趋势展望、发展水平、可持续性评估、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度、耦合协调度、熵值法、能值分析、区域、鲁中南山区、日照市、东营 |
郭艳华 GUO Yanhua |
11 | 罗宇宽、尹涛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对策建议、特色建设、回顾、展望、成效、问题、建议、新会、江门市 |
谭黎 TAN Li |
9 | 颜绍勇 | 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人居环境、实践、探索、科技、阳光之城 |
颜绍勇 YAN Shaoyong |
7 | 谭黎 | 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人居环境、实践、探索、科技、阳光之城 |
鲍健强 BAO Jianqiang |
6 | 潘东方、于涟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对策、纯城区、大城市城区 |
刘学敏 LIU Xuemin |
6 | 王玉海、魏伟、张彬、王志强、潘晓东、姚娜、张晓彤 | 能源结构、节能、能源改革、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科技计划、实践方式、调整、对策举措、实践方式、现状、成效、评估工具、情景分析、评价指标 |
邵超峰 SHAO Chaofeng |
6 | 鞠美庭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示范点、低碳经济、民生科技、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建设对策、天津 |
曹明明 CAO Mingming |
6 | 李俊莉、刘守珍、刘巧巧 | — |
刘照胜 LIU Zhaosheng |
5 | 王兴杰、徐庚、王伟莉 | 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主题示范、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罗庄区、牟平区、长岛县 |
安和平 AN Heping |
5 | 杨圣波、陈爱平、王润成 |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屏障、低碳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途径、示范载体、贵州省、毕节 |
按合作网络中作者发文量排序 |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 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为中心, 形成了局部性的合作研究, 但并未表现出强度高的研究机构合作子网络(图 4)。例如, 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为中心的子网络与地方学术团体、科技部门合作较多, 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实践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子网络主要是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合作研究, 发文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治理、发展路径、对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形成的子网络则主要研究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差异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曲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发文量较多,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协会、地方科技部门也是主要的研究机构(表 2)。
![]() |
图 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Fig. 4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研究机构发文量阈值为2 |
研究机构 Institution |
子网络主要合作机构 Main institution cooperation in sub-network |
发文量/篇 Number of publication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研究中心等 | 13 |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12 |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 7 |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Guangdong R&D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economy |
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7 |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7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6 |
中国科学院大学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6 |
福建省科技开发中心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ing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 |
福建省科技厅、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律系等 | 5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5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Institute of 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按合作网络中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序 |
基于关键词提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并进行聚类分析, 旨在明确实验区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关键问题和特征。聚类分析图谱中编号越小表示该聚类规模越大, 包含的文献数量越多;节点大小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接线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关系, 后期研究以前期研究为基础。采用LLR算法聚类后Q值为0.7859, S值为0.6923, 即聚类结果显著且合理。按照聚类规模由大到小的顺序, 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综合实验区、生态畜牧业、国家高新区、低碳经济。聚类结构显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重叠度较高, 节点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 部分关键节点处于交界处, 在不同聚类间发挥联系作用(图 5)。
![]() |
图 5 关键词聚类知识结构图谱 Fig. 5 The clusters of the key words 每个聚类关键词按照首次出现时间排列 |
总体上讲, 各个研究聚类的活跃时间不一致, 表现出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宏观理论分析向微观实践应用演进的特征。研究持续开展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 #0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可持续发展、#2持续发展战略、#3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6国家高新区的研究时间跨度较长, #4综合实验区、#5生态畜牧业、#7低碳经济研究时间跨度较短。在各个聚类之间, 后期以前期研究为基础, 关系最为紧密的是#2持续发展战略和#3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发文量最多的是实验区相关研究,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和实验区都是主要内容, 研究起步早时间长, 重点围绕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且与宏观政策发展紧密结合。以规模最大的#0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 该聚类中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等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与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进展结合紧密, 其中, 《中国21世纪议程》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标志, 是基于中国国情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等诸多领域相互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更是影响实验区建设实践的重要基础, 因此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2000年前后的研究热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出台实施, 诸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等等, 新常态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2015年前后研究较多, 实验区研究与前沿热点结合更为紧密(表 3)。
聚类 Cluster |
S | 主要关键词 Main keywords |
代表性研究 The publication |
主要研究内容 Main contents |
#0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ilot zones |
0.945 | 协调度、吉林省 | 孙新章, 2018 | 系统回顾实验区发展历程, 提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验区发展方向[10] |
#1可持续发展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0.915 | 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 | 耿涌等, 2009 | 探索实验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做法[38] |
#2持续发展战略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
0.665 | 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张坤民和王灿, 2001 | 从经济结构调整角度提出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实践应用[39] |
#3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3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0.856 | 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 孙新章, 2017 | 分析“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重要意义、主要内容[40] |
#4综合实验区 #4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s |
0.938 | 综合实验区、国家科委 | 黄钰乔等, 2020 | 评估地级市型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及驱动机制[12] |
#5生态畜牧业 #5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
0.891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陈伟等, 2017 | 投入产出视角核算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 比较市级和区(县)级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41] |
#6国家高新区 #6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
0.970 | 高技术产业化、电力投资 | 黄春铃等, 2005 | 研究国家高新区产出效率, 给出产出效率较低高新区的改善路径[42] |
#7低碳经济 #7 Low carbon economy |
0.952 | 环境保护、低碳发展 | 薛冰等, 2012 | 界定低碳城市概念, 制定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发展规划[43] |
突发性检测主要反映某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CiteSpace突发性探测原理是某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快速增加导致研究领域出现转折[24—25]。1997—2021年突现的11个关键词显示与实验区研究和案例实践的演进变化密切相关, 突现开始时间最早且程度最高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 表明实验区研究初始关注的前沿问题是与发展战略高度相关的, 与实验区本身作为政策试点的属性也是一致的(表 4)。
关键词 Key words |
突现强度 Strength |
开始时间 Begin |
结束时间 End |
1997—2021年 |
可持续发展战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
12.9099 | 1997 | 2003 | ▃▃▃▃▃▃▃▂▂▂▂▂▂▂▂▂▂▂▂▂▂▂▂▂▂ |
经济发展战略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
13.1746 | 1997 | 2003 | ▃▃▃▃▃▃▃▂▂▂▂▂▂▂▂▂▂▂▂▂▂▂▂▂▂ |
综合实验区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s |
4.5664 | 1997 | 2000 | ▃▃▃▃▂▂▂▂▂▂▂▂▂▂▂▂▂▂▂▂▂▂▂▂▂ |
生态畜牧业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
3.6029 | 2009 | 2014 | ▂▂▂▂▂▂▂▂▂▂▂▂▃▃▃▃▃▃▂▂▂▂▂▂▂ |
低碳发展 Low carbon development |
8.6205 | 2009 | 2012 | ▂▂▂▂▂▂▂▂▂▂▂▂▃▃▃▃▂▂▂▂▂▂▂▂▂ |
石景山区 Shijingshan district |
4.3198 | 2010 | 2013 | ▂▂▂▂▂▂▂▂▂▂▂▂▂▃▃▃▃▂▂▂▂▂▂▂▂ |
平潭综合实验区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
4.5974 | 2012 | 2013 | ▂▂▂▂▂▂▂▂▂▂▂▂▂▂▂▃▃▂▂▂▂▂▂▂▂ |
生态文明建设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5.2469 | 2013 | 2017 | ▂▂▂▂▂▂▂▂▂▂▂▂▂▂▂▂▃▃▃▃▃▂▂▂▂ |
协调度 Coordination degree |
3.3890 | 2016 | 2021 | ▂▂▂▂▂▂▂▂▂▂▂▂▂▂▂▂▂▂▂▃▃▃▃▃▃ |
示范区建设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
4.4542 | 2016 | 2021 | ▂▂▂▂▂▂▂▂▂▂▂▂▂▂▂▂▂▂▂▃▃▃▃▃▃ |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18.6491 | 2018 | 2021 | ▂▂▂▂▂▂▂▂▂▂▂▂▂▂▂▂▂▂▂▂▂▃▃▃▃ |
▂表示关键词频次未显著变化的年份;▃表示关键词频次突然增加的年份;按突现时间排序 |
突现强度大于5的研究关键词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2003年)、经济发展战略(1997—2003年)、低碳发展(2009—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2013—2017年)、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8—2021年)。这些关键词突现时间与实验区研究主题的不同阶段相呼应, 受可持续发展政策实践背景影响, 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拐点和前沿问题。例如, 2020年前后出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协调度, 这些突发点正是近年实验区研究中的新兴热点, 影响未来的研究方向(表 5)。
关键词 Key words |
突现时间 Begin to end |
政策实践背景 The policy practice background |
可持续发展战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
1997—2003 | 1992年国家科委与国家体改委建设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3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1年科技部颁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 |
经济发展战略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
1997—2003 | |
综合实验区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s |
1997—2000 | |
生态畜牧业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
2009—2014 | 2009年, 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立 |
低碳发展 Low carbon development |
2009—2012 | 2009年, 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工作研讨会召开, 研究如何以实验区为平台开展低碳经济科技示范 |
石景山区 Shijingshan district |
2010—2013 | 2010年, 北京市石景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立 |
平潭综合实验区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
2012—2013 | 2011年, 国务院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 |
生态文明建设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2013—2017 | 2013年,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协调度 Coordination degree |
2016—2021 | 2016年,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发布, 探索创新驱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示范区建设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
2016—2021 | |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2018—2021 |
实验区整体研究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差异, 表现在研究总体特征、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维度。
从研究总体特征上看, 实验区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地方试点示范, 早期研究聚焦于可持续发展内涵与逻辑阐释, 后转向对实践的探索总结, 内容逐步深化, 形成了综合的发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导向是研究演进的关键转折点, 每个类型研究的出现都与当时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契合。总的说来, 可分为3个较为集中的阶段, 第1个阶段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能力、可持续性等的科学定义和综合评估[44—47];第2个阶段受同时期可持续发展前沿热点问题影响, 丰富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城乡统筹和绿色发展等诸多研究成果[41, 43, 48—49];第3个主题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主要依托创新示范区开展具体研究, 探索试点的可持续发展短板与解决方案[50—54](图 6)。
![]() |
图 6 研究演进脉络 Fig. 6 Research evolution SDGs: 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从研究主题上看, 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26, 55—57]和实验区发展模式总结[58—60], 研究类型则覆盖了乡镇型[61]、县域型[16]、城区型[62]和地级市型[12, 63]。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宏观层面的理论框架研究到微观层面上实验区实践应用的过程, 主要可以分为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以及区域协调度等的综合研究。其中, 水平评估主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等子系统进行定量化测评[64—65], 也有研究将实验区的政策实施效果和发展水平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12];可持续发展效率测度计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效率,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是常见的研究方法[41, 66];区域协调度和耦合度研究则主要分析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51, 67], 此外还出现了生态足迹核算[60, 68]以及能值分析[69]等相关研究。SDGs提出后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框架, 面向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分析研究成果对SDGs各项目标实现发挥的支撑作用, 是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从地方实践层面落实2030年议程的具体路径模式, 更为未来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研究提供了参考(表 6)。
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
文献篇数及占比 Number and percent of publication |
主要研究内容 Main contents |
SDG1 | 2(0.22%) |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脱贫产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
SDG2 | 37(4.06%) | 生态循环农业;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链;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 |
SDG3 | 79(8.67%) | 人居健康评价;新冠疫情影响 |
SDG4 | 27(2.96%) | 办学机制模式创新, 推进实验区教育改革均衡、公平、优质发展 |
SDG5 | 1(0.11%) | 提高性别意识和环境意识 |
SDG6 | 5(0.55%) | 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 |
SDG7 | 20(2.20%) | 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发展 |
SDG8 | 92(10.10%) | 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试点选择因素及影响机制分析;生态产业园 |
SDG9 | 255(27.99%) | 创新驱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
SDG10 | 27(2.96%) | 加速城乡融合, 实施科技富民强区专项计划,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
SDG11 | 275(30.19%) | 城乡可持续规划和治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
SDG12 | 3(0.33%) | 绿色消费;清洁生产 |
SDG13 | 9(0.99%) | 零碳社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
SDG14 | 2(0.22%) | 建设海洋生态强县、蓝色牧场与海洋特别保护区;滨海生态旅游 |
SDG15 | 51(5.60%) | 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SDG16 | 23(2.52%) | 发挥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规范考核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体做法;多层次多主体可持续发展联动 |
SDG17 | 3(0.33%) | 可持续发展进展的监测评估;SDGs目标差距及发展潜力;全球治理和本地治理 |
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本文选择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研究对象, 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系统回顾研究进展, 归纳总结实验区研究的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合作网络结构、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前沿和整体演进脉络, 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研究提供参考, 主要结论如下:
(1) 从研究文献的知识结构一般特征来看, 以实验区为主题的发文量呈整体增长趋势, 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局部性合作较强, 也已形成较为活跃的研究团队。以资源环境研究为主的大学研究机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协会、地方科技部门是主要的研究发文机构。
(2) 从研究内容来看, 涉及区域经济, 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研究等多个领域, 研究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明显。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试点成效以及宏观发展环境变化对实验区的影响等方面, 研究方法层面则以定性和半定量的综合评估研究为多。
(3) 从研究演进来看, 经历了从概念框架的理论探讨到实践案例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的热点前沿受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影响变化, 实验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始终是该领域的主题, 而可持续发展政策成效则是绝大多数研究的目标。研究与国际可持续发展进展紧密关联, 对应减贫、健康、教育、能效、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不断深化。
(4) 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下一步研究, 可以加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发挥各自研究优势, 形成更多高影响力的成果。创新示范区将是未来研究中的热点, 研究方向可以聚焦在与SDGs的对接、创新驱动发展、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等方面。对标SDGs要求, 以各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自身发展特点为基础, 研究适用于不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评价指标和监测体系, 形成信息分享机制, 为公共管理政策试点提供丰富数据和实践案例。
(5) 本文以文献计量分析实验区研究的进展, 但是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是收集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且仅设置了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主题的检索条件, 并不能够全面地综述实验区的全部研究;二是实验区作为政策试点的价值在于缩小政策和实践之间的距离, 发挥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的作用, 因此缺乏对实验区实践探索的系统总结回顾。
4.2 讨论根据前文的分析, 尽管实验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 未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研究:
(1) 与SDGs的研究衔接。根据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的研究主题和发展定位, 目前缺乏与SDGs紧密结合的具体研究, 大多是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性这一宏观主题, 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 不利于发挥政策试点的实践作用。因此, 未来需要针对SDGs在中国的优先事项进行先行先试, 尤其是针对减贫目标、提高资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减灾能力、科技创新、人口老龄化和增强国际合作等方面, 以提升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实验区研究围绕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 分析发展的驱动力、协调度、发展效率等, 但各类型实验区是否比同类型的非实验区, 达到了更高的发展水平, 以及更加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在整体提升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什么作用, 尤其是诸如组织管理完善等社会领域的无形要素对实验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的影响, 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3) 制约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系统研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针对某个实验区开展, 但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仍不够细化,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政策向实践落地的过程, 还需要提炼体现本地特色的问题和系统解决方案, 形成典型案例以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实验区的能力提升。
[1] |
朱旭峰, 张超. "竞争申请制": 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与央地关系重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1): 170-176. |
[2] |
Ma J X, Zhang Z L, Lu C Y, Xue B. Could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ilot zones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efficiency in China?.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20, 2020: 7678525. |
[3] |
Wang Y C, Yuan J J, Lu Y L. Constructing demonstration zon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0, 1(1): 18-24. DOI:10.1016/j.geosus.2020.02.004 |
[4] |
Regmi M B.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mobility: A pilot study of Asian cities. Case Studies on Transport Policy, 2020, 8(4): 1224-1232. DOI:10.1016/j.cstp.2020.08.003 |
[5] |
乔永平.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16(1): 24-29. |
[6] |
庄贵阳.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逻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3): 19-28. |
[7] |
吴丹洁, 詹圣泽, 李友华, 涂满章, 郑建阳, 郭英远, 彭海阳.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16(1): 79-97.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16.01.008 |
[8] |
姜国新, 刘帅.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系统动力模型构建与仿真——以阜新市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6): 1-7. DOI:10.13448/j.cnki.jalre.2020.147 |
[9] |
Tang P C, Zeng H, Fu S K.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cataly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low-carbon pilot programme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89: 1054-1065. |
[10] |
孙新章.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1): 10-15. |
[11] |
吕永龙, 王一超, 苑晶晶, 贺桂珍. 可持续生态学. 生态学报, 2019, 39(10): 3401-3415. |
[12] |
黄钰乔, 丛建辉, 王灿.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1): 102-112. |
[13] |
杨照, 朱明, 陈伟忠, 翟志芬, 孟蕾, 陈霞. 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44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数据. 生态经济, 2018, 34(12): 54-57. |
[14] |
董仁才, 王韬, 张永霖, 张雪琦, 李欢欢.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的元数据分析与管理. 生态学报, 2018, 38(11): 3775-3783. |
[15] |
刘巧巧, 李俊莉.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成效的测评与比较研究——以东营和日照为例.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 44(6): 164-168.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9.06.036 |
[16] |
徐俊. 县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8(9): 90-93.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08.09.012 |
[17] |
外交部.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2016-10-12). 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
|
[18] |
国务院.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2016-12-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3/content_5147412.htm.
|
[19] |
Wang B J, Zhang Q, Cui F Q. Scientific resear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5: 107449. |
[20] |
Yang Y, Meng G F.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ecological footprint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since 2000.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102: 650-665. DOI:10.1016/j.ecolind.2019.03.031 |
[21] |
严陶韬, 薛建辉.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21, 41(19): 7879-7892. |
[22] |
赵晶晶, 葛颜祥, 接玉梅. 基于CiteSpace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4): 79-85. |
[23] |
陈昱, 马子涵, 古洁灵, 田伟腾. 环境成本研究: 合作、演进、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V的可视化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6): 11-22. |
[24] |
Chen C M.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2(2): 1-40. |
[25] |
Chen C M. 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
[26] |
黄志斌. 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3): 57-61. |
[27] |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资源科学, 2013, 35(1): 2-13. |
[28] |
王新玉. 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态经济, 2014, 30(9): 39-44. |
[29] |
宋祺佼, 王宇飞, 齐晔.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 78-82. |
[30] |
范恒山.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宏观经济管理, 2018(1): 10-11, 25-25. |
[31] |
王宏伟, 李平.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 求是学刊, 2015, 42(5): 49-56. |
[32] |
李俊莉, 曹明明.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状况及其展望. 人文地理, 2011, 26(1): 66-70. |
[33] |
李俊莉, 丁桂英. 日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 生态经济, 2016, 32(12): 83-86. |
[34] |
刘守珍, 李俊莉. 区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研究——以山东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4): 259-265. |
[35] |
王玉海, 刘学敏.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跃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 99-104. |
[36] |
姚娜, 宋敏, 刘学敏.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 158-161. |
[37] |
张晓彤, 姚娜, 张茜, 刘剑锋, 何建清. 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估工具的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9): 40-51. |
[38] |
耿涌, 刘竹, 薛冰. 低碳: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科技成果纵横, 2009(5): 18-21. |
[39] |
张坤民, 王灿. 中国可持续发展进展及其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3): 13-18. |
[40] |
孙新章. 中国建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思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4): 1-5. |
[41] |
陈伟, 乔治, 黄小芬, 胡韫频.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评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9): 77-80. |
[42] |
黄春铃, 余颖, 黄卓. 国家高新区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6(2): 100-104. |
[43] |
薛冰, 鹿晨昱, 耿涌, 刘竹, 张伟伟, 李春荣.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 经济地理, 2012, 32(1): 51-56. |
[44] |
王子龙, 谭清美. 可持续发展系统(SDS)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1(1): 27-29, 37-37. |
[45] |
郭日生.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5): 1-5. |
[46] |
Shao C F, Guan Y, Ju M T. The basic idea and key elements of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CNSC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62-965: 2493-2498. |
[47] |
宋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办好实验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 9(1): 3-5. |
[48] |
安子豪, 游达明. 从"点、线、面"整体推进, 促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山东省日照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启示. 生态经济, 2010(2): 107-109. |
[49] |
温晓明.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 经济研究导刊, 2017(5): 79-82. |
[50] |
郝亮, 陈劭锋, 刘扬. 新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研究. 科技促进发展, 2018, 14(Z1): 23-31. |
[51] |
刘巧巧, 李俊莉, 李姗鸿.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东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 经济研究导刊, 2019(9): 135-137, 176-176. |
[52] |
查富. 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社会主义论坛, 2020(3): 46-47. |
[53] |
仲伟俊, 梅姝娥. 协同推进多类创新——太原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4): 52-54. |
[54] |
邵超峰. 桂林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7): 41-43. |
[55] |
丁元竹.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结合: 问题与对策. 社会学研究, 1998(3): 106-118. |
[56] |
王兴杰, 刘照胜, 王伟莉. 可持续发展: 由理念走向行动——山东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状分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2): 72-74. |
[57] |
陆学艺.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3): 1-2. |
[58] |
李鹏. 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机制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7): 153-156. |
[59] |
赵希勇, 翟绪军. 肇东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探索.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5): 48-49. |
[60] |
覃春烨, 宋书巧. 区域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恭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 特区经济, 2015(11): 73-77. |
[61] |
肖智星. 论东莞市清溪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经验. 科技与管理, 2003(5): 25-27. |
[62] |
胡子明, 李俊莉. 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1, 46(1): 162-166. |
[63] |
王鹏龙, 王宝, 王勤花, 高峰. 地级市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能力及空间特征研究. 生态经济, 2017, 33(11): 53-57. |
[64] |
唐明方, 卫星, 曹慧明, 邓红兵, 吴钢. 云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43(1): 127-132. |
[65] |
刘守珍, 李俊莉. 鲁中南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状态.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3): 312-317, 323-323. |
[66] |
朱兆钰, 刘胜男. 中部六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AHP和DEA的非均一化灰色关联方法. 经济研究导刊, 2018(8): 38-38, 119-119. |
[67] |
李崇明, 丁烈云. 基于GM(1, N)的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资源科学, 2009, 31(7): 1181-1187. |
[68] |
殷俊明, 王迎涛.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测度研究述评.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1): 5-8. |
[69] |
李俊莉, 曹明明. 基于能值分析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性评估.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6): 172-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