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最快的国家, 也是面临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挑战最多的国家, 需要准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化和生态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紧迫。
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构成有机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人与自然关系新的时代内容和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在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重心全部向城市地区转移的情况下, 城市无疑承载的太多、太重。科学地研究城市, 规划城市, 建设城市, 就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新价值观和新学科的注入。迈尔纳·H·P·霍尔、斯蒂芬·B·巴洛等编著的《城市生态学——跨学科系统方法视角》, 有20位城市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了编写, 尽管各章各节的撰写体例还不太一致, 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价值。
《城市生态学——跨学科系统方法视角》这本书, 从城市研究的风险规避转向以生态为基础的系统研究切入, 强调在城市系统概念框架中建造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摒弃了一度盛行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研究框架, 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研究框架, 并与城市的建成环境设计相衔接, 推动政府决策者与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以及公民团体、工程师、设计师、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合作, 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方法, 寻找复杂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该书由四部分构成, 即:城市运行的系统方法、历史上的城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对社会生态代谢的影响和通过设计解决城市化影响的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当下的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尤其是城市化过程, 本书的翻译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生态学——跨学科系统方法视角》全书共16章。第1章分析揭示了影响现在和未来城市生活可行性的能量和物质流动量化分析;第2、6、7和8章分别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如何影响最初城市的建设区位选址、城市设计和社会生态/社会经济代谢(运行)的演变历程;第2、3、4、5和14章描述了人类行为、社区和机构在塑造、维持甚至改变我们的生物物理和社会现实方面的作用, 分析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看法和期望随时间推移的演变状况;第5章描述城市经济系统发展, 在第1、6、9和10章进一步展示城市诸多子系统及其各自的重要性;第11和12章论述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环境, 从而改变城市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使其进化调适并产生新的生态系统;第3、5、6、9、10和13章论述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环境不正义、土地利用变化、粮食生产和水域富营养化、消费形成固体废物和垃圾对城市支持系统的威胁;第2、4和5章还强调了人类获取太阳能和化石能源的能力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以及增加获取能源的机会将会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和福祉;第2、5、8、9和14章各领域的专家全面描述了城市居民目前和未来所面临的诸如气候变化、资源限制、污染、粮食生产和分配、健康等挑战;最后, 第15章详细描述了通过协作规划的圆桌会议模式将社会-生态-技术/技术系统这一概念植入设计、规划和建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