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  2019, Vol. 39 Issue (7): 2331-2342

文章信息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YU Zhongyuan, LI Bo, ZHANG Xinshi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from a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perspective
生态学报. 2019, 39(7): 2331-2342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 39(7): 2331-2342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71225231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2-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1-10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余中元1 , 李波2 , 张新时2     
1.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海口 571158;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随着全域旅游的实施,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旅游用地的综合性、复合性、多效益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叠加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旅游用地概念内涵不清,分类支离破碎,过分强调功能,缺乏系统时空结构的阐述,导致旅游用地规划难以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整合发展受阻,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面临严峻挑战。在分析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现状,探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分析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分类。设旅游用地为一级类,下设资源系统用地、用户系统用地、基底系统用地、相互联系用地4个二级类,资源管理用地等20个三级类用地和地文景观用地等53个四级类。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讨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念涵盖了全域旅游的全部内涵,重视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演进和相互联系,利于构建不同时空阶段的旅游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标准,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分类化管理,旅游用地的时序化和动态化预测和引导;重视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涵盖核心景区及外围要素,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全域旅游的开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用地的复合性、综合性,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用地    时空结构    概念及分类    社会生态系统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from a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perspective
YU Zhongyuan1 , LI Bo2 , ZHANG Xinshi2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 Institut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tourism, the connotations and extension of tourism land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comprehensiveness, complexity, multi-profitability, and superposi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land ar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d used for tourism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This study:1) Analyzed the current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ourist land and discussed their disadvantages:The concept of tourism land is unclear, and its classification is fragmented and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function; a space-time structure for the system is lacking. It i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tourism land planning with other planning,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re impeded.2)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d of the social ecosystem of tourism land, and studie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t l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in the context of holistic tourism are defined and classified. Tourism land was defined as a first-level land use type, under which land resources systems, the land for the user's system, basal correlation, and related land etc. four second-level land use types are defined. And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etc. third-level land use types and physiographic landscapes etc. 53 level four classes, are given. 3) 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 urism land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tourism. It is accepted that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from a social ecosystem perspectiv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ystem level, structure, function, evolution, and interconnectivity, and is condu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space-time stages of tourism land use types and land use structures. This promotes the standardization,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emporal and dynamic prediction, and guidance of tourism l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encompas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ourism land, and could facilitate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ourism land. The study covers core scenic spots as well as peripheral elements and could thus contribute to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se of scenic spots and communit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listic tourism    tourist land    space-time structure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s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近年来许多地方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 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切入点。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展, 旅游业态日益丰富, 旅游用地的综合性、复合性、多效益性以及空间位置的叠加性更加明显[1], 对旅游用地进行精准定义和分类具有相当难度。目前对什么是旅游用地, 旅游用地如何分类以及旅游用地采取什么样的管制措施等问题, 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尚存在模糊认识[2]。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也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3];各部门对旅游用地的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 体系支离破碎;学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和分类重功能轻结构、重眼前轻演进、重景区轻社区、重资源轻环境、重自然轻人文、重表象轻本质的倾向十分突出。旅游用地是多层级、不断演进的时空跨尺度影响的适应性循环系统。全域旅游是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4]。在全域旅游背景下, 旅游用地概念、分类需要拓展, 研究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分析, 探究旅游用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因素, 界定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本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分类管理和动态化监测, 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整合发展、景区社区共生、多规合一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1 现行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存在的弊端及带来的问题 1.1 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存在的弊端 1.1.1 旅游用地概念内涵不清, 外延宽窄不一

国外对于旅游用地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旅游用地规划。我国旅游用地研究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5]。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用地概念进行了界定。多数学者[6-9]从功能角度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认为旅游用地是旅游业用地, 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王万茂[10]从建制角度认为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土地。朱德举[11]、张娟[12]从系统角度认为“旅游用地是风景旅游区内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场所, 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周菲菲[13]、徐勤政等[2]从要素角度探讨旅游用地, 认为旅游用地包括旅游客体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以及旅游辅助要素用地, 是指旅游要素在空间范围的分布和联接(表 1)。

表 1 旅游用地概念列举 Table 1 List of tourism land concepts
学者Scholar 旅游用地概念Concept of tourism land
梁栋栋等[6] 旅游用地是旨在保护具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供观赏、游览、文化娱乐、教育和科研使用的特殊土地
毕宝德[7] 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 即在旅游地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
贺倩[3] 旅游用地是指一种能直接或间接满足旅者的游览、游憩、休闲目的, 并能为旅游者进行一系列旅游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的土地总称
吴郭泉等[8] 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 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
章牧等[9] 旅游用地是由原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组合的可供观赏、游览、娱乐、教育和科考使用的特殊土地
王万茂[10] 一般人们所提到的旅游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土地
朱德举[11] 旅游用地是风景旅游区内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场所, 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
张娟[12] 旅游用地是指在地球表层的特定区域, 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中, 凡是具有游憩功能的、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周菲菲[13] 旅游用地包括旅游客体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以及旅游辅助要素用地
徐勤政等[2] 旅游用地是指旅游要素在空间范围的分布和联接, 是指旅游单位(与旅游业相关的独立主体, 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设施等)在城市中的数量和分布
1.1.2 强调核心功能用地, 缺乏系统结构的阐述

旅游用地概念界定和分类中局限于景区用地、资源用地和旅游开发的实施用地等核心功能用地, 集中在以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吸引物用地或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等为主的旅游开发、接待、服务设施用地。忽略了旅游用地的文化功能、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其他功能用地;忽略了旅游资源核心部分与周边生态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的联系, 对旅游用地结构、格局、演化较少提及;忽略了景区内居民社会用地、文化遗产及其设施、生态用地和其他基底要素, 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导致核心景区与周边系统割裂, 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割裂(表 1, 表 2, 表 3)。

表 2 旅游用地在国家相关土地分类中的地位 Table 2 The position of tourism land in national l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te
部门
Department
规范或标准
Standard
旅游相关用地内涵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lated land
建设部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C公共设施用地:C2商业金融业(C21商业C22/C23/C24服务业/C25旅馆业/C26)、C3文化娱乐(C31—C35/C36游乐)、C4体育(C41—C42)、C53休疗养用地、S2游憩集会广场用地C7文物古迹G绿地:G1公共绿地(G11公园) E水域及其他:E1水域
国土部
National Agricultural Zoning Commission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
T21010—2007)》
耕地、园地、林地、商服用地(214)、公共设施用地(232)、公共建筑用地(244)、特殊用地(285)、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32)
建设部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滞留用地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National agricultural zoning commission
198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含义 特殊用地: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点、墓地、陵园等用地
国土资源部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02全国土地分类 213餐饮旅馆业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
国家土地管理局
The State Land Administration
1989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12旅游业用地、绿化用地、41文化体育娱乐用地

表 3 旅游用地学者分类 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by scholars
学者Scholar 旅游用地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王金叶等[20] 设立旅游用地一级地类, 下设施用地、旅游地产用地和旅游景观用地3个二级地类; 游憩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管理设施用地、旅游商品生产用地、旅游地产用地中的独立产权住宅和产权式公寓、自然生态景观用地、人工生态景观用地等9个三级地类; 历史文化游览用地、休闲游憩用地、娱乐文体用地、旅游交通用地、旅游接待用地、地文景观用地、农田景观用地等20个四级地类
陈文娣[14] 旅游用地作为一级类, 生态保护用地、旅游游赏用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商业开发用地、其他旅游用地5个二级类, 景观保护用地、控制发展用地、自然景观游赏用地、文化景观游赏用地、人造景观游赏用地、其他游赏用地、旅游基础设旅用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管理设旅用地、游接待用地、娱乐康体用地、旅游商业及商贸购物用地、旅游地产用地、旅游生产用地、旅游教育用地、其他用地等16个三级类
黄羊山等[28] 按照旅游景区功能将旅游用地分为三大类:旅游服务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生产管理用地
辛建荣[29] 旅游专项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管理与居民用地、旅游加工业和农副业用地4大类和游憩用地、旅游接待用地、旅游服务用地、度假及休疗养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管理用地、居民居住用地、旅游加工业和农副业用地等10个小类
张娟[30] 旅游用地作为一级类型, 下分为2大类:娱乐景观用地和旅游接待及生产用地。其中娱乐景观用地包括3类:风景游赏用地(观光农业用地、城镇旅游及水域旅游用地、特种旅游用地), 游览设施用地(休养保健用地、游娱文体用地、购物商贸用地), 滞留用地(滞留农业用地、滞留建设用地、滞留未利用地); 旅游接待及生产用地包括2类:旅游接待及管理设施用地(旅游接待设施用地、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管理设施用地), 旅游生产用地(工业副业生产用地)
王珍子[22] 分旅游核心吸引物用地、旅游服务用地、旅游辅助基础设施用地、自然景观资源区用地、人文景观资源区用地、其他景观资源区用地、游客服务中心用地、商业服务用地、交通用、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其他用地等9个二级类和28个三级类
吴承照和过宝兴[23] 在种类和结构的基础上, 将旅游用地划分为:包含休憩娱乐和服务设施的硬部门用地、包含常住居民生活和景区管理机构的软部门用地、包含游赏路线和游赏地的游赏用地
赵晨迪[31] 旅游用地划分为专项旅游用地和复合旅游用地。专项旅游用地细分为自然观光游览用地、人文观光游览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旅游交通用地和旅游管理用地等。复合旅游用地又分为旅游住宿用地、旅游餐饮用地、旅游购物用地和旅游娱乐用地
吴郭泉等[8] 一级地类1类:旅游用地。二级地类6大类17小类:分别为自然生态旅游用地(自然保护用地、野外游憩用地), 人工生态旅游用地(农业旅游用地、水域旅游用地、城镇绿化及景观用地、工业旅游用地), 旅游文娱设施用地(休闲保健用地、游娱文体用地、购物商贸用地), 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接待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游览设施用地、旅游交通设施用地、旅游基础工程用地、旅游管理设施用地), 旅游生产用地, 其他旅游用地(特种旅游用地、滞留用地)
苏子龙等[19] 考虑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衔接, 将利旅游用地单独设立, 一级地类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 并分别对应旅游设施用地和旅游生态用地2个二级地类。其中, 旅游设施用地下设游憩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和管理设施用地4个三级地类和分属的14个四级地类, 涵盖了为游憩活动提供直接和间接支持的所有设施用地
和圆媛等[21] 设旅游用地一级类, 下设旅游用地、旅游建设用地、旅游未利用地、自然生态旅游用地4个二级类和观光农用地、城镇村旅游建设用地、旅游交通水利用地、特殊旅游用地、自然保护用地5个三级类和种植旅游用地、森林旅游用地、养殖旅游用地、风景游览建设用地、旅游交通用地、水域旅游用地等6个四级类
周菲菲[13] 将旅游用地分为专项旅游用地和复合旅游用地2个一级类和旅游客体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以及旅游辅助要素用地等4个二级类
1.1.3 缺乏统一标准, 分类支离破碎

在国家相关部门规划及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旅游用地没有统一标准中, 各相关部门仅以自己方便操作制定土地利用分类。旅游用地没有明确的地位和归属, 缺乏科学性和普适性和可操作性[14]。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2012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未单独设置旅游用地类别, 与旅游用地相关的“文物古迹用地”“娱乐用地”“康体用地”和“公园绿地”等用地类型挂靠于城市建设用地中。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旅游用地没有涵盖整个旅游行业, 没有涉及生态环境对旅游用地的要求。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含义》、国土资源部《2002全国土地分类》、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中仅及旅游用地的部分类别。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没有明确的旅游用地名称, 旅游用地作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二级地类)归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一级地类)中, 属于建设用地范畴(表 2)。

1.1.4 强调静态划分, 忽略旅游用地的演化发展及尺度影响

国外对旅游用地的土地分类工作开展至今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15-18], 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苏子龙等[19]从土地利用覆盖角度进行分类, 考虑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衔接;王金叶等[20]从土地功能角度进行分类, 将生态景观纳入分类体系;周菲菲从旅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角度对旅游用地进行分类;和圆媛等[21]从土地覆盖和功能角度进行分类, 涵盖了核心资源及周边环境部分;陈文娣[14]、吴郭泉[10]等基于土地用途进行分类, 注重保护生态;王珍子[22]以用地功能、服务性质和利用方式为分类标准, 建立了旅游业用地三级分类体系。吴承照和过宝兴[23]兼顾了旅游用地各用户类型的用地表达。总体来看, 我国学者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12-13, 24], 从城乡规划角度[25-27]对旅游用地分类进行细分和衔接, 从土地使用性质和旅游功能的角度来提出分类体系, 力求通过修补靠近现行的相关部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解决特定领域或特定部门的实际问题[28-31]。但在分类中过于强调旅游用地的静态的现实状态, 忽略了旅游用地形成、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用地, 如利用开发过程、旅游后续管理过程、旅游营销过程及其用地、不同演化阶段、不同尺度的不同旅游用地在结构和格局方面的用地需求。静态的、狭隘的、支离破碎旅游用地分类割裂了旅游用地各要素在时空格局上的联系和跨尺度影响, 不利于规划中进行系统考虑和统筹安排和动态监管(表 3)。

1.2 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带来的问题

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仅限于旅游资源用地、旅游景区用地或旅游开发相关的用地, 仅限于旅游用地核心区域, 割裂了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系统内外之间、资源与环境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忽略了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不同层级不同尺度间的相互影响, 导致区域资源无法整合利用, 区域间难以协调发展。

各自为政的旅游用地分类未考虑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要素及其联系的特殊性及其用地需求, 未兼顾旅游用地的复合功能、生态功能, 不能充分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规划部门对旅游用地的功能分类导致旅游用地类型难以在以用途分类和用途管制为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挂靠和落实。各部门在旅游产业用地内涵和外延、土地规划性质、建设指标确定、用地报批等方面存在争议, 旅游用地规划难以与其他规划协调。

旅游用地内涵的模糊性和外延的不清晰导致旅游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性质与功能相互混淆, 使得旅游用地容易转化为其他用地, 改变原有旅游用途, 导致以旅游用地为名的圈地运动, 旅游区内的房地产开发热, 旅游区域内土地城市化等现象, 破坏了旅游资源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导致旅游景观的破碎化、旅游资源特色异化、庸俗化和对地方文化的侵蚀, 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用地分类过于功能化和缺乏系统结构的阐述, 忽略了景区周边区域对景区的生态、文化的哺育和社会的支撑作用, 人为隔断景区与周边环境的生态联系, 导致旅游用地与其他用地明显分隔和孤立, 导致景区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中重景区、轻环境, 甚至破坏周边环境, 景区严重超负荷运行, 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生态效应负面影响加剧的现象;导致旅游规划和建设、运营管理和成果分享中旅游景区将社区及周边环境排除在外, 景区形似飞地, 成为无源之水, 游客可用面积的狭小, 旅游用地承载力负荷增大;景区和社区割裂, 矛盾冲突不断, 出现旅游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景区的富裕和繁荣与社区的资源被剥脱、挤占, 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文化环境被侵蚀和异化的两张皮现象(图 1)。

图 1 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的弊病和带来的问题 Fig. 1 Disadvantages and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2 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 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已相互渗透, 纯自然的生态系统已被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所取代。国外一些学者(Gumming等, 2005)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32-33], 奥斯特罗姆创立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框架[34]为解决长期困扰学界的生态系统治理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为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35-36]。旅游地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社会-生态系统[37-38]。参照奥斯特罗姆的理论、余中元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思想[39], 本文构建了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时空分析框架。

2.1 旅游用地空间结构分析-多层级的社会-生态复合的系统

旅游用地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 而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多层级、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图 2图 4)。由核心子系统和基底系统组成。核心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资源系统和用户系统。资源系统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管理系统、旅游资源单位, 用户系统包括旅游区用户群组、用户管理系统等所组成。在核心子系统外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所组成的基底系统。平时我们所说的旅游景区大多指旅游核心子系统中的资源系统。若干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旅游用地及其联系通道构成一个旅游区, 再向上可以构成一个旅游带(图 2图 4)。旅游用地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用地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联系, 用规划保结构、用结构促功能。

图 2 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功能分析框架 Fig. 2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ourism land social ecosystem

图 4 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Fig. 4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ocial ecosystem of tourism land
2.2 旅游用地时间结构分析-不断演进的适应性循环系统

旅游用地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用地形式。各要素相互联系, 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不断演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能合适地描述和解释旅游发展的模型, 但未能对旅游发展演变的复杂过程与动力机制给予合理解释[40]。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适应性循环(Adaptive Cycle)理论[41], 结合球盆模型[42], 本文认为旅游用地社会一生态系统在一个循环过程中将依次经过开发(r)、保护(K)、释放(Ω)和更新(a) 4个阶段或导入、增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图 3)。在自然生态系统演进的基础上, 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一个文化背景和地缘政治条件下(图 3循环A或球盆A), 一个新的旅游区可能产生(r阶段或导入阶段), 用户群组不断涌入并多元化, 管理系统随之而生并不断增强, 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结构开始演变(图 3K阶段或增长阶段)。随着旅游地内部的演进和外部条件的改变, 旅游地核心吸引物或特色可能发生变化或迁移, 旅游地可能进入新的循环时期(图 3Q、a阶段或成熟、衰退阶段), 或在原有循环上的提升, 或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图 3循环B或球盆B);或甚至在资源过度利用、景区过度城市化、更大灾变或社会政治变迁的情况下, 旅游用地无序演进, 系统发生崩溃, 旅游地旅游活动不能持续, 转向其他产业发展, 向其他产业系统适应性性循环。不同旅游用地系统和不同演进阶段的旅游用地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用地类型。

图 3 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 Fig. 3 Adaptive cycle of social ecosystem of tourism land 图中r、K、Ω、a分别表示社会一生态系统在一个循环过程中将依次经过的开发、保护、释放和更新4个阶段
2.3 旅游用地的时空关联分析-跨尺度影响的系统

旅游用地是多层级的社会生态系统, 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外围环境、不同层级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旅游用地核心子系统与基底系统之间、系统与周边系统或要素之间进行着人员、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系统与同位系统和上位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互相依存。各个层级系统之间、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存在跨尺度影响。来自各层级、各演化阶段的驱动因素、风险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缘政治的因素在各层级系统之间、各演化阶段之间进行着互动和呼应。低级系统的波动会通过蝴蝶效应影响高层级系统, 高层级系统的架构和控制, 引导低级系统的循环和演进。先行阶段系统影响后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旅游用地规划中要重视旅游用地的时空关联和跨尺度影响, 在用地方面需要体现其空间表达(图 4)。

3 社会生态系统理念下旅游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3.1 旅游用地的概念

参考前人对旅游用地的定义, 在分析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要素、联系、结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做出界定。认为旅游用地是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结构, 能(或潜在能够)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多层级的适应性循环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空间表达。概念内涵既包括了旅游用地系统内所有自然要素, 也包括了人文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内外联系及其用地表达。外延方面对旅游用地进行了拓展, 既包括目前我们认为的旅游核心区域的资源系统(旅游景区), 也包括核心区域外围的用户系统和作为基底系统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系统内外联系或相互作用的通道。为景区社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旅游用地的分类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需要建立一个既重视旅游用地功能, 又重视旅游用地要素、结构及其相互联系, 既重视目前状态, 又兼顾未来演进动态, 既重视景区, 又重视外围社区和环境, 既重视资源开发, 又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福祉的具有科学依据和普适性的概念体系和分类系统, 以适应全域旅游全区域、全维度、全要素、全员参与的要求。旅游用地分类需涵盖旅游用地各主体、各行业企业、各时段、各区域等的全时空、全要素参与的系统结构、内外联系、尺度影响等及其空间表达。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念, 依据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和功能对旅游用地进行了分类符合全域旅游对旅游用地分类的要求。具体分类如下:将旅游用地设为一级类, 在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中再细分土地利用类型;设资源系统用地、用户系统用地、基底系统用地、相互联系用地等4个二级用地类和自然景观用地、人文景观用地等20个三级地类, 自然保护区管理用地等53个四级地类;其中三级地类为本分类系统中的基础和关键类别(表 4)。

表 4 社会生态系统理念下旅游用地结构和分类 Table 4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land under the concept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一级地类Level1 二级地类Level2 三级地类Level3 与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的衔接
To connect with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名称
Name
含义
Implication
要素与结构
Elements and
structure
名称
Name
含义
Implication
名称
Name
旅游用地
Tourism land
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或潜在)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多层级的适应性循环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空间表达 核心子系统 资源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用地 是针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建立的管理机构用地 自然保护区管理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国家森林公园管理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其他旅游资源管理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资源单位 自然景观用地 指景区内提供自然美感的自然景观用地 地文景观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水域景观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生物景观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人文景观用地 指景区内历史文化遗存等人文景观用地 历史文化景观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人造景观用地 指用于旅游的各类人造景点和设施 绿地景观用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水体景观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设施农业景观用地 122设施农用地
用户系统 管理系统 行政管理系统用地 指景区内的行政机构用地或村镇用地、管委会用地 政府机构用地 081机关团体用地
行业或专业管理系统用地 指景区内的行业或专业管理机构用地 旅游行政管理用地 081机关团体用地
教育培训系统用地 指景区内为更好地维护景区资源和设施,提供更好旅游服务,对员工或志愿者进行培训的机构用地 旅游教育用地 083科教用地
用户 旅游地产用地 指为旅游者短期度假或季节性候鸟居住用地 养生度假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自驾车房车营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独立产权住宅 052住宿餐饮用地
产权式公寓 052住宿餐饮用地
民居用地 指景区核心子系统中资源系统外围原住居民村落用地 居民村落用地 072农村宅基地
企业用地 指旅游企业或事业单位用地 工厂仓储用地
事业单位用地
061工业用地
063仓储用地
基底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用地 指基底系统中生态系统用地 草地 04草地
水域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林地 03林地
其他用地 12其他土地
社会经济系统 生产用地 指基底系统中社会经济要素及其活动用地 农牧业生产用地 01耕地、02园地、04草地
科技教育用地 083科教用地
工副业生产用地 061工业用地
其他居民社会用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生活用地 指基底系统中居民生活用地 居民点用地 07住宅用地
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 游憩用地 指用于游客游赏、修憩活动的用地(游客主体) 休闲游憩设施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旅游学研设施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娱乐文体用地 085文体娱乐用地
修养保健用地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设施用地 指为开发旅游资源而建立的设施用地(管理者主体) 旅游交通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
水工建筑用地 118水工建筑用地
供应工程用地 086公共设施用地
其他设施用地 086公共设施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指为服务游客而建立的设施用地(开发者主体) 旅游接待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游客集散接待中心 052住宿餐饮用地
旅游商贸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旅游商品生产用地 生产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和旅游专用设备的用地(开发者主体) 旅游纪念品生产用地 061工业用地
专业旅游设备产销用地 061工业用地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用地 指用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风景修复等的用地(管理者主体) 环境工程用地 086公共设施用地
风景保护用地 12其他土地
风景修复用地 12其他土地
水源涵养用地 12其他土地
生态廊道用地 12其他土地
文化交流 对外推荐、文化展示用地 指景区用于对外宣传、文化展示的区域(开发者主体) 引景区 053商务金融用地
旅游推介中心用地 053商务金融用地
博物馆 083科教用地
风俗民情体验用地 指用于游客对当地文化进行体念的区域(游客主体) 农家乐用地 072农村宅基地
特色村镇用地 072农村宅基地
民俗表演用地 072农村宅基地

资源系统用地:是指区域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资源占用和用于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用地。资源系统用地是核心子系统的用地类型, 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景区比较一致, 是旅游用地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因素, 也是旅游用地系统中的最核心的要素, 其类型、规模、质量、特色、组合类型决定整个旅游用地系统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方式。资源系统用地包含资源管理用地、自然景观用地、人文景观用地、人造景观用地四类用地。

用户系统用地:是指区域内外来者、本地居民、管理者等用户对资源及其外界环境的利用及用于对用户进行管理的用地, 是旅游用地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其用户数量、结构、素质、用户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地方知识、社区文化、共同愿景、领导能力影响和决定着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演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用户系统用地包括行政管理系统用地、行业或专业管理系统用地、教育培训系统用地、旅游地产用地、民居用地、企业用地6类。

基底系统用地:是核心子系统所处的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用地, 为核心子系统提供支撑和承载的用地系统, 为核心子系统提供环境资源、发展条件、文化氛围。包括生态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三类。基底系统的自然环境质量、文化氛围、社会服务质量、治理水平, 影响着核心子系统的资源品质特色和利用效率。

相互作用用地:相互作用是推动旅游用地演进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力量。相互作用用地是指系统内外各主体相互联系产生的用地, 是系统要素之间、系统内外人员、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不同时空尺度间相互影响的的通道, 是游客与当地居民共享、景区社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渠道。包括以游客为主体的游憩用地、风俗民情体验用地, 以管理者、开发者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用地、旅游商品生产用地、对外推荐、文化展示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7类。相互作用用地可以在核心子系统之内, 也可以在基底系统内, 甚至可以是旅游用地系统之间、旅游区之间或旅游带之间的廊道区域或跨尺度影响体现的用地。

4 结论与讨论 4.1 社会生态系统理念下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能满足全域旅游的需要

“全域旅游”需要各行业积极融入, 各部门共同管理, 居民游客共同享有, 充分挖掘目的地的吸引物, 创造全过程与全时空的旅游产品, 从而满足游客与居民全方位的体验需求。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态多样化, 对土地的需求逐渐向农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延伸, 更加具有复合型特征。

社会生态系统时空观、地方精神、地方文化、尺度作用、适应性循环理念涵盖了全域旅游的全部内涵。基于此的旅游用地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 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内的核心旅游资源子系统(即各种常规的旅游用地)、用户系统、为游憩活动提供间接支持的各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以及作为基底系统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 具有较强包容性和针对性, 符合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需求;能促进旅游用地的系统科学规划和规范化管理, 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 推进景区和社区的融合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高旅游用地的综合效益。

4.2 重视系统演进和相互联系, 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分类管理、旅游用地的动态化检查和科学规划

本分类系统强调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内外联系及结构功能, 以及旅游用地系统的演进, 为制定全域旅游背景下不同类型和不同适应性循环阶段的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用地结构标准提供了思路, 为对旅游用地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分类指导, 提高管理的规范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基础。利用本分类依托旅游用地土地利用的变更调查、3S技术监测和利用信息平台, 对区域旅游用地的变化趋势、演化阶段进行动态评估和实时监测, 对旅游用地的动态监管、宏观调控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4.3 重视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 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本分类系统把旅游用地核心部分及其周边要素看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 关注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结构功能, 重视系统在维护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升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 体现了全域旅游的全区域、全要素、全员参与的理念, 对提升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4 涵盖核心景区及外围要素, 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分类系统对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 涵盖了核心景区及其外围因素及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考虑了基底系统、用户群组、社区文化、地方知识等要素, 对调动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内各用户组群、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疏通旅游用地系统内各行业产业之间的联系, 构建以旅游业为纽带的全域旅游格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维护景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共同愿景, 打造景区与社区和谐发展, 景区和社区共荣共生, 降低旅游发展的漏损效益,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引作用。

4.5 强调旅游用地的复合性、综合性、尺度管理性, 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

本分类系统强调结构分类, 体现了旅游用地的复合型、综合性和要素间、尺度间的联系, 使旅游规划不再仅仅是为旅游活动或旅游资源而规划, 而是对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规划。它全面考虑社会生态系统内要素、结构和功能、相互间联系、尺度影响, 使旅游规划容易与其他区域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荣金, 周申力, 唐道甫. 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24(3): 117-122.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07.03.025
[2]
徐勤政, 刘鲁, 彭珂. 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旅游学刊, 2010, 25(7): 54-6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0.07.013
[3]
贺倩. 基于各相关部门土地分类体系的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现代商业, 2010(12): 87-88. DOI:10.3969/j.issn.1673-5889.2010.12.059
[4]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人民日报, 2016-03-04(7).
[5]
Zhou L. Overview of the tourism land use researches in China and abroad.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1(3): 86-90.
[6]
梁栋栋, 陆林. 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5): 462-464.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05.05.027
[7]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8]
吴郭泉, 王文娜, 刘加凤. 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福建林业科技, 2008, 35(3): 226-231. DOI:10.3969/j.issn.1002-7351.2008.03.054
[9]
章牧, 李月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6(4): 124-127. DOI:10.3969/j.issn.1002-3240.2006.04.033
[10]
王万茂. 土地资源管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1]
朱德举. 土地评价.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6.
[12]
张娟. 旅游用地分类的探讨. 资源与产业, 2008, 10(1): 63-68. DOI:10.3969/j.issn.1673-2464.2008.01.017
[13]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D].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3-1011029152.htm
[14]
陈文娣.旅游用地分类体系构建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1015529018.htm
[15]
刘家明. 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 国外城市规划, 2000(3): 13-16. DOI:10.3969/j.issn.1673-9493.2000.03.005
[16]
郝娜, 牛彦斌, 李子良, 齐跃普. 秦皇岛城市区旅游用地定级及地价评估.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1): 26-30.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3.01.005
[17]
贺倩.我国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问题研究[D].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3-2008171935.htm
[18]
周丽. 旅游用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广西桂林市为例.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 29(4): 33-39.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2.04.006
[19]
苏子龙, 袁国华, 郑娟尔. 我国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研究. 中国土地, 2017(4): 31-34.
[20]
王金叶, 韦绍兰, 吴郭泉, 腾汉书, 杨鹏, 黄华乾. 基于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背景下的旅游用地分类.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 35(1): 91-98.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15.01.013
[21]
和圆媛, 黄义忠, 胡松, 谢小棠, 袁泉. 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35): 12690-12691, 1271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4.35.107
[22]
王珍子. 区域旅游业用地分类体系初探——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25(4): 53-56.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08.04.012
[23]
吴承照, 过宝兴. 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用地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1, 7(4): 48-53.
[24]
苏琨, 周勇. 旅游用地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归属与应用初探. 资源与产业, 2008, 10(3): 97-99. DOI:10.3969/j.issn.1673-2464.2008.03.024
[25]
范业正. 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 规划师, 2000, 16(6): 95-97.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00.06.030
[26]
杨军, 高珊.拒绝"擦边球"——对城市规划中出现旅游用地的一些思考//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哈尔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07: 2489-2492.
[27]
李婷婷, 密亚州, 张辉, 任宝. 北京市郊区旅游用地管理模式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11): 89-96. DOI:10.3969/j.issn.1006-3862.2009.11.016
[28]
黄羊山, 王建萍. 旅游规划.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198-202.
[29]
辛建荣.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194-196.
[30]
张娟.旅游用地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以梧州市为例[D].桂林: 桂林工学院, 200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203913
[31]
赵晨迪.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用地类型划分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42-1015376691.htm
[32]
Cumming G S, Barnes G, Perz S, Schmink M, Sieving K E, Southworth J, Binford M, Holt R D, Stickler C, Van Holt T. An exploratory framework for the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resilience. Ecosystems, 2005, 8(8): 975-987. DOI:10.1007/s10021-005-0129-z
[33]
陈娅玲, 杨新军. 西藏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5): 827-832.
[34]
Ostrom 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Science, 2009, 325(5939): 419-422. DOI:10.1126/science.1172133
[35]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 地理学报, 2015, 70(5): 779-795.
[36]
王俊, 孙晶, 杨新军, 刘文兆, Zacarrelli N, 张向龙, 汪兴玉. 基于NDVI的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生态学报, 2009, 29(3): 1622-1628.
[37]
Farrell B H, Twining-Ward L. Reconceptualizing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2): 274-295. DOI:10.1016/j.annals.2003.12.002
[38]
李佳, 陈佳, 杨新军. 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5): 977-990.
[39]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生态学报, 2014, 34(7): 1870-1879.
[40]
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 西北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97-1013256359.htm
[41]
Gunderson L H, Holling C S. Panarchy: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2.
[42]
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R, Kinzig A.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 9(2): 5. DOI:10.5751/ES-0065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