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帆, 王志春, 马红媛, 杨福, 田春杰, 安丰华
- YANG Fan, WANG Zhichun, MA Hongyuan, YANG Fu, TIAN Chunjie, AN Fenghua.
-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of ecological amelioration techniques of saline-sodic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 生态学报[J]. 2016, 36(22): 7054-7058
- Acta Ecologica Sinica[J]. 2016, 36(22): 7054-7058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6101721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0-1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全世界盐碱地面积约9.6亿公顷。土地盐碱化是制约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盐碱地治理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土壤盐碱化理论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开展了对盐碱土实验方法、理化特性、植物盐碱胁迫响应、植物根区瞬时-稳态盐分平衡、水盐运动规律、盐碱化预测与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形成了土壤盐碱化理论的基本框架[1-2]。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且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盐碱地治理方法可归纳为水利工程、化学、农艺和生物等措施。水利工程措施已在美国加州等灌溉农业区和我国黄河三角洲等盐碱地区推广应用[3-5]。以石膏类工业副产品为主的各种化学改良剂, 在发达国家水资源丰富且灌排条件好的盐碱地区大量应用[6-9]。机械整地、深松耕作、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 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11]。盐碱地种稻改良, 灌溉排水冲洗盐分效果显著, 成为边治理边利用的有效途径[12-14]。磁感应电导率仪(EM系列)的广泛应用, 推动了土壤盐碱化信息获取技术发展[15, 16]。生物措施是治理盐碱地的重要途径[7, 17], 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 巴基斯坦通过种植田箐(Sesbania aculeata)和卡拉草(Leptochloa fusca)改良苏打盐碱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5, 17, 18]。筛选、培育和种植耐盐碱植物或品种, 必将在盐碱地生态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东北苏打盐碱地是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之一, 总面积500万公顷, 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 属于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盐碱化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直接限制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苏打盐碱地作为盐碱地的一种重要类型, 具有土壤交换性钠含量高、盐分淋洗困难等特殊性和复杂性[19, 20], 土壤苏打盐碱化形成及障碍机理仍未得到系统阐释[21]。本项目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 面向东北西部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经济发展需求, 拟在深入开展东北苏打盐碱地成因、演化规律和盐碱逆境胁迫消减机制等理论研究基础上, 综合考虑该区气候条件、盐碱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差异, 重点研发适用于苏打盐碱地治理的微生物、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 研制土地盐碱化信息采集装备和盐碱地治理工程装备以及土壤调理剂等治理产品, 为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集成建立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苏打盐碱地利用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在东北苏打盐碱地典型分布区开展县域以上示范, 为东北盐碱地治理利用提供适用解决方案和范式, 引领盐碱地治理进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的良性循环。项目的启动和实施, 对东北盐碱脆弱区生态修复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项目研究内容 1.1 具体研究内容 1.1.1 苏打盐碱地形成机理及障碍消减机制重点研究东北苏打盐碱地区域尺度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宏观分析盐碱地景观演变驱动机制, 预测土壤盐碱化发展趋势;微观尺度研究地下水, 微地貌和冻融作用下的土壤苏打盐碱化过程及形成机理;解析钠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等盐碱障碍因子, 研究不同调控措施对盐碱胁迫的消减机制, 提出盐碱逆境胁迫消减途径。
1.1.2 苏打盐碱地微生物生态及修复技术重点研究苏打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和功能, 探索苏打盐碱地微生物生态修复机制, 研发高活性微生物菌株、复合菌剂、菌肥及应用技术, 构建苏打盐碱地地下-地上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1.1.3 苏打盐碱地耐盐碱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收集、筛选和培育适合盐碱生境的耐盐碱植物或品种, 着重解决打破种子休眠、种苗快繁、水盐调控等关键技术, 建立适应性耐盐碱植物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利用典型耐盐碱植物, 实施苏打盐碱地定向修复和差异化修复技术。开展植物修复盐碱地的生态监测与评估, 优化完善盐碱地修复技术。
1.1.4 苏打盐碱地整治工程装备研发及应用技术重点研制盐碱地空地一体遥感探测装备, 开发遥感精细探测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研发地面土壤盐碱快速测定系统, 形成土壤盐碱化程度快速诊断技术。研发适于苏打盐碱地应用的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联合作业装备, 建立田间应用配套技术体系。
1.1.5 苏打盐碱土调理剂产品研发及应用优选出适合苏打盐碱地改良的无机矿质改良剂。筛选出高效、环保、经济的新型有机物料苏打盐碱土调理剂配方。研制出具有不同功能优势的有机-无机复合盐碱土调理剂产品。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 研究各种盐碱土调理剂精确定量施用技术, 构建苏打盐碱土调理剂施用技术体系, 建立苏打盐碱土调理剂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标准。
1.1.6 典型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技术集成示范综合优化集成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 选择东北苏打盐碱地典型区, 构建苏打盐碱地特种经济植物、耐盐碱牧草和碱性稻米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示范基地, 开发产业化加工产品, 打造盐碱地生态产业化产品品牌。
1.2 项目研究思路通过揭示苏打盐碱地形成机理和障碍消减机制, 依托相关野外台站和试验基地, 筛选培育耐盐碱微生物和植物, 快速恢复盐碱地植被;研发和应用盐碱地深松、秸秆还田联合作业装备以及盐碱土调理剂, 解决土壤过量钠离子导致的理化障碍问题;研发和应用空地一体遥感探测装备和地面土壤盐碱测定系统, 实现盐碱快速诊断和盐碱地利用格局合理配置;综合集成生态治理技术, 创建苏打盐碱地生态产业技术模式, 在吉林和黑龙江苏打盐碱地典型区开展示范。
项目总体技术路线(图 1)。
![]() |
图 1 技术路线图 Fig. 1 Research flow diagram |
针对东北盐碱地土壤苏打含量高、碱化严重等问题, 深入研究盐碱地形成机理, 创建与苏打盐碱特性相适应的盐碱地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 研发出盐碱地诊断、盐碱胁迫消减工程装备和盐碱土调理剂等技术, 建立苏打盐碱地生态高值特色产业集成创新模式, 为东北盐碱地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2.2 预期成果(1) 明确东北苏打盐碱地形成机理和土壤盐碱化障碍削减机制, 发表论文40-50篇, 其中SCI收录15-20篇, 出版专著1-2部;
(2) 建立东北苏打盐碱地菌种资源库1个, 研发高效菌株5-10株, 专用复合菌肥1-3种, 构建微生物生态治理技术1-2项, 实现土壤pH值降低0.5-1个单位, 碱化度降低20%以上;
(3) 筛选、培育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或品系8-10种, 建立东北苏打盐碱地耐盐碱基因收集圃1个, 构建苏打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技术3-5项, 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4) 研制盐碱地空地一体遥感探测装备和地面土壤盐碱快速测定系统各1套, 苏打盐碱地深松和秸秆还田联合作业装备2-3套;
(5) 研发苏打盐碱土调理剂产品3-5个, 建立产品加工工艺流程2-3套, 根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以上, 钠碱化度降低30%以上;
(6) 形成苏打盐碱地特种经济植物、耐盐碱牧草和碱性稻米等生态产业技术5-8项, 产品4-6种;
(7) 申请专利10-15项, 形成技术规程4-6项, 培养研究生30-40名, 培训农民、技术咨询及服务10000人次以上。
(8) 在吉林和黑龙江苏打盐碱地典型区域, 建立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技术万亩以上县域示范3-4个, 累计推广500万亩, 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30亿元以上。
3 结语 3.1 项目研究展望东北苏打盐碱地由于地域特点和土壤性质复杂性, 决定了治理技术必然从单一向综合治理体系发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亟需加强针对苏打盐碱地土壤特性和气候特点的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创建和发展苏打盐碱地耐盐碱牧草、特种经济植物和特色农产品生态产业技术及模式, 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 必将在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项目预期取得土壤盐碱化形成理论、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技术等系列研究成果, 在丰富和发展盐碱土理论体系, 创新土壤盐碱化防治技术等方面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2 存在问题项目涉及有苏打盐碱土调理剂产品、盐碱地生态产业加工产品等, 其产业化发展可能受到区域经济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和市场认知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盐碱地生态产业加工产品大多为新产品, 市场认可需要一定的时期, 同时也将面临市场波动影响。需要深入挖掘盐碱地生态产品特色, 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1] | US Salinity Laboratory Staff.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saline and alkali soils.Handbook 60, Washington DC:US Govt Printing Office, 1954:48-54. |
[2] | Tanji K K.Nature and extent of agricultural salinity.In:Tanji, K.K.(Ed.)//Agricultural and Salinit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New York:ASCE, 1990:1-17. http://www.oalib.com/references/9426628 |
[3] | 王遵亲. 中国盐渍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467–494. |
[4] | Wang Z C, Li Q S, Li X J, Song C C, Zhang G 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saline-alkali soil area of Songnen Pla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2003, 13 : 171–174. DOI:10.1007/s11769-003-0012-9 |
[5] | Qadir M, Qureshi R H, Ahmad N. Reclamation of a saline-sodic soil by gypsum and Leptochloa fusca. Geoderma , 1996, 74 : 207–217. DOI:10.1016/S0016-7061(96)00061-4 |
[6] | 胡敏, 史海滨, 李为萍, 梁建财. 改良盐渍化土壤脱硫石膏施用量与灌水量的最优耦合. 干旱区研究 , 2015, 32 (4) : 687–691. |
[7] | Qadir M, Schubert S, Ghafoor A, Murtaza G. Amelioration of strategies of sodic soils:A review.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 2001, 12 : 357–386. DOI:10.1002/(ISSN)1099-145X |
[8] | Stamford N P, Ribeiro M R, Cunha K P V, Freitas A D S, Santos C E R, Dias S H L. Effectiveness of sulfur with Acidithiobacillus and gypsum in chemical attributes of a Brazilian sodic soil. World Journal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 , 2007, 23 : 1433–1439. DOI:10.1007/s11274-007-9387-6 |
[9] | Oster J D. Gypsum usage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a review. Fertilizer research , 1982, 3 : 73–89. DOI:10.1007/BF01063410 |
[10] | 裘善文, 孙长占, 王志春, 栾兆擎.吉林省西部盐碱化土地开发利用方向, 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暨东北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坛文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3-12. |
[11] | 柴立涛, 耿玉辉, 宋引弟, 卯发菊, 秦爽, 乔涣. 施磷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土水田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29 (6) : 197–201. |
[12] | 王春裕. 论盐渍土之种稻生态改良. 土壤通报 , 2002, 33 (2) : 94–95. |
[13] | 王春裕. 中国东北盐渍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335–337. |
[14] | 刘兴土, 何岩, 邓伟, 宋玉祥, 武志杰. 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390–422. |
[15] | Corwin D L, Lesch S M. Characterizing soil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apparent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art Ⅱ//Case study.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 2005, 46 : 135–152. DOI:10.1016/j.compag.2004.11.003 |
[16] | 陈玉娟. EM-38大地电导仪的应用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4, 22 (2) : 146–148. |
[17] | Qadir M, Oster J D, Schuber S., Noble A.D., Sahrawat K.L.. Phytoremediation of sodic and saline-sodic soils. Advances in Agronomy , 2007, 96 : 197–247. DOI:10.1016/S0065-2113(07)96006-X |
[18] | Qadir M, Qureshi R H. Salt-tolerant forage cultivation on a saline-sodic field for biomass production and soil reclama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 1996, 7 : 11–18. DOI:10.1002/(ISSN)1099-145X |
[19] | 俞仁培, 陈德明. 我国盐渍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土壤通报 , 1999, 30 (4) : 158–159. |
[20] | Chi C M, Wang Z C. Characterizing salt-affected soils of Songnen Plain using saturated paste and 1:5 soil-to-water extraction methods.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 2010, 24 (1) : 1–11. DOI:10.1080/15324980903439362 |
[21] | 杨帆, 罗金明, 王志春.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水盐转化规律与调控机理.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 2014 : 23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