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尹科, 王如松, 姚亮, 梁菁
- YIN Ke, WANG Rusong, YAO Liang, LIANG Jing
- 基于复合生态功能的城市土地共轭生态管理
- The conjugat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for urban land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land complex ecological function
- 生态学报, 2014, 34(1): 210-215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1): 210-215
- http://dx.doi.org/10.5846/stxb20130428086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4-28
- 修订日期:2013-10-11
2.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长沙 410014
2. Hun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Changsha 410014, China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e article proposed a conjugat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for urban land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land complex ecological function, which divided the land function into four categories: biomass production function, support for land construction, provide security for farmer subsistence and the other functions (like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conservation, climatic regulation and so on). Then three ways of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were put forward: the land management systems should altered from single-attribute and simple target to multi-attribute and multi-target; changing into market mechanism fro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giving priority to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upon 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Then, we concluded that the conjugat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should comprise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changing from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land plane structure to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land stereo space; 2) keeping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within the development area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but not in terms of land area which in different locations; 3) the land development shou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ptimization followed a sugar-coated berry string type, but not expands like standing pancake. 4) altering from the most strict land quantity management to the most reasonable land function management, and taking the land ecological-economic function monitoring and audit into practice. Finally, a typic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as being analyzed, which proved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mplex ecological effects were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land use model.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过程的飞速发展,土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并且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顽疾。一方面,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来保障13.4亿人口[1]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农民失地现象严重。《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指出,中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有60%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农民上访中有60%与土地有关,其中30%又跟征地有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再者,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农田和生态用地被占用,不仅会危及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危害了土地提供的各种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危及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3]。
这一切都与我国现行的管理模式有关。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机构和职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但管理模式基本都是单一的行政主导型[4]。近期,部分学者、专家、官员提出我国应从土地的资源管理向资产型管理转变。有的认为应该借鉴美国的城市土地管理的三大手段[5]:即行政分区、市场机制和规划,并且引入城市土地储备与流转制度[6]。
上述观点,都仅从土地自身的利用和增值为核心考虑出发点,忽略了土地作为自然因子,本身具有除生产建设等功能外,还有其自身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从生态学视角分析,源于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构轻功能、重后果轻过程、重物态轻生态、重堵截轻调节。其生态学实质是景观破碎、土壤板结;污染滞留、生态耗竭;行为短视、信息开环。其管理问题的症结是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需求与区域、流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失衡;人的自然生态足迹与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关系的失调;城区与郊区、农业与工业、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的二元化规划管理体制的失衡;城市建设摊大饼的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自然和人文生态板结的低社会效益的矛盾;外部大规模强制性投入和外向型土地开发行为占主导,而内部自组织、自调节功能薄弱。因此,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土地结构、权属和用地性质的数量管理模式,朝基于土地复合生态功能的共轭生态管理模式转变。
1 土地复合生态功能辨识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载体,也是提供自然生态服务、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土地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7, 8](图1),具有物理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其主要功能如下:
(1)生物质生产功能
城市土地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人类提供各种产品如食物、燃料、纤维以及生物遗传资源等的效益。
![]() |
图 1 城市土地复合生态系统 Fig. 1 City land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 |
(2)建设用地功能
土地的地质力学承载力的基础及不可移动、不可展延的稳定空间,成为人类活动、城市与工业建筑的空间。急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下的中国,建设用地需求迅猛增长,耕地资源不断损失,自1978年以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每年平均达到1.82×105 hm2。
(3)农民生存保障功能
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活的依托,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发展环境不完善,发展能力较弱,发展权严重缺失,进而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甚至其后代生存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其他生态服务功能
此外,土地还具有为人类提供诸如维持水文循环、调节气候、控制侵蚀、控制病虫害,以及净化水源等调节性效益;土地还是其它服务功能的基础,如通过初级生产制造氧气、通过生物多样性熟化土壤以及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研教育、旅游休闲、文化生活等提供土地、景观和美学环境。
2 土地共轭管理机制共轭是一种以动态平衡为主要目的控制方法。其在城市土地管理中主要体现在协调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和非建设用地保护、城市土地生态服务正向服务和逆向服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共轭关系。其控制论基础是复合生态控制论原理,即开拓适应原理、竞争共生原理、连锁反馈原理、乘补协同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多样性主导性原理、生态发育原理和最小风险原理。集中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发育、演化、兴衰的系统整合、协同、循环和自生。其机制转型主要包括:
(1)从土地的单属性、单目标管理朝土地的多属性、多目标管理转型
城市土地是一类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社会、经济、自然多种属性。改变土地管理与经济、生态脱节的正反馈控制政策,变土地数量的异地占补平衡为土地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就地占补平衡,变土地的单目标地籍管理为多目标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管理。
(2)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朝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
政府单纯依赖行政体制配置土地,惩罚和强制会成为必然的手段,造成了社会矛盾冲突的扩大、激化和政府执政效率的下降。改变土地管理的单纯行政化倾向,限制政府使用行政手段过多干预经济,向市场机制配置稀缺土地转型是必然趋势。
(3)从土地的控制性管理朝基于生态功能的调控管理转变
通过建立土地的复合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核方法,建立基于土地生态功能的交易平台。开放商在获得土地开发权益时,在保证土地原有生态功能不降低的情况下,可自主选择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某些确实无法就地恢复的功能,可以通过异地承包或租赁农田等方式来弥补其已占用的土地的功能额度。
3 土地共轭管理模式面向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地共轭管理,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系统组分不被开发所破坏,辨识和避开那些不宜建设的生态敏感用地或生态脆弱结构,克服或减缓生态限制因子的消极影响,将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减缓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意营建和积极保育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可能提供的孕育、供给、支持、调节和流通等服务功能,诱导和强化生态利导因子的积极作用,保证城乡环境的净化、美化、活化和文化层面的进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1)从土地平面结构的资源管理到土地立体空间的生态管理
城市是地球上土地最集约利用的场所,但也是土地生态功效最低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生态服务空间如绿地、湿地等应从二维土地表面朝三维生态空间拓展,从而使得与城市用地面积相等的屋顶空间,以及数倍于建筑用地面积的内外里面空间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各种生态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近地表、屋顶和建筑立面空间,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缓解城市热导效应、水文效应、光温效应、污染效应的负面影响
(2)从土地利用的异地面积占补平衡到就地功能占补平衡
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必须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属性,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养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鼓励开发商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合作,按生态功能单元对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开发商在确保强化或至少维持该功能区原有生物质生产量、原有生态服务功能和符合城市及区域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安排区内的土地利用,组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多功能生产,并把当地农民纳入功能区统一安置,通过土地的开发促进城乡共生、工农联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区域内实现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占补平衡。
(3)从饼状集结用地到轴向糖葫芦串型结构集约和功能优化用地
糖葫芦串型的生态脉道以轻轨、地铁、快速大容量公共巴士系统等快捷交通干道为轴线,以绿、蓝空间为背景,镶以大小不等、功能混和型的居住区、产业园和卫星城镇,强调就近、适宜的人居、工作和休闲环境,以及便捷、配套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环境适宜。该类格局有三大组分:流通动脉(包括快速公交系统和各类物理生态和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管网);绿蓝生态服务空间(田园、森林、绿地、水域、湿地等);多功能人文生态空间(居住、工作、休闲、商贸等葫芦型组团,人均与自然亲近的距离最小,接触面最大)。
(4)从最严格的土地数量管理到最合理的土地功能管理,实施土地生态经济功能监测与生态资产审计
传统的刚性土地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柔性发展。要以控制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总量不减少为前提,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设用地。土地管理的重心从增量和存量土地的一次性审批和数量控制扩展到现有建设和非建设用地的连续性生态评估、监测、审计、奖罚等功能性管理。建立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监测体系和基于服务功能的土地生态管理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及基于服务功能的土地生态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及管理系统;建立政府部门、专家小组等3个层次的监管体系。要以土地初始生态生产力为基准,按照土地生态审计指标对土地的生态经济进行审核。开展土地生态监测,及时掌握土地生态资产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地进行生态审计与评估。
4 土地共轭生态管理模式探索通过什么具体工程与措施才能在保证土地既有土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类发展中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求,从土地的数量管理走向基于土地复合生态功能的共轭生态管理模式了?
Novatek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与产业组联合倡导的 New Vistas项目,先后在湖州以及合肥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倡议。New Vitas项目主要思路为,通过对土地从平面空间到立面空间复合功能的拓展应用,组成各种复合生态单元,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对占用土地内的物流、能流、人口、交通、环境等进行整合布局,以期实现该生态区块内物质资源的自给自足,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对外界的生态足迹占用最少,整体生态效率最高。
具体土地利用模式为,在单位生态建筑内由3层构成,地下室为商业用地,可进行租赁、出售;一层为居住用地,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满足生态单元内自住民的居住需求,同时也可出售或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或者需要住房者;顶层为生态农业用地,用于农业生产。从而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利用,在不占用耕地的同时,满足了建设用地及居住用地的需求,极大的减轻了土地的生态负载。
本文以中国的现状为前提,对传统土地利用模式以及New Vistas项目进行了模拟对比。以我国每万人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居住面积以及耕种面积之和为New Vistas的生态功能单元进行估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推算得到每万人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居住面积以及耕种面积之和为2434.08 hm2,详细见表 1。以居住面积为评价单元(假设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后,人均居住面积不做改变),New Vistas与传统中国农村土地利用模式的复合生态效益对比分析见表 2。
用地方式
Land use model | 居住用地面积
Living area /hm2 | 耕种面积
Farming area /hm2 | 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s | 社会效益
就业人口 Social effect (employed population) | 环境效益
CO2吸收量[10] Environmental benefit(the adoption of CO2) 43.5t/ hm2 | |||
顶层农业[10]
Rooftop agriculture 30万元 hm-2 a-1 |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land | 商业用地[11]
Commercial land /(2437元/m2) | 总效益
The total benefits 1000 元 | |||||
表中传统模式农业产值5919.01万元:根据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919.01元,假定这些收入都来自土地耕种所得 | ||||||||
New Vistas | 34.08 | — | 1022.40 | — | 83052.96 | 84075.36 | 远大于10000 | 105882.48 |
传统模式
Traditional model | 34.08 | 2400 | 5919.01 | — | — | 5919.01 | 10000 | 104400 |
通过表 2可知,在理想的状态下,New Vista项目仅利用34.08 hm2的土地,就能够实现84075.36万元的总经济产值,远远超过传统农耕模式下的经济产出,并且可以对2400 hm2的其他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实现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方面,New Vista通过将一产、二产、三产的有机结合,在保证现有居民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还能提供其他多元的就业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前来就业,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直接过渡;在环境效益方面,不但增加了CO2的吸收量,还可以消除或者减轻“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城市雨岛”等效应,将居民置于“生态绿岛”之中。
5 结语土地共轭管理是指按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去系统规范,从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五方面去调控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支持系统的各种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活动,使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和过程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要搞清楚土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生态控制论方法、运用系统耦合的思想,实现土地的自生、共生、竞生、再生;通过对土地自然生态的保持与恢复,实现土地各种有机体与土壤环境的循环自生;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调控,实现土地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共生;通过行政管理向市场机制的转换,实现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竞生;通过对土地生态因子、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的整合,实现土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再生。此外,在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地只是自然因子中的一个类别,在研究土地复合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大胆的探索其他自然因子如水、气、生、矿、废弃物的复合生态管理模式,灵活的采取各种生态工程,转变利用模式,提升自然生态因子的整体服务功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稳定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
[1] | Liu F Q, Zhou K Y, Liu Y, Liu H. Thinking of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policy.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1, 1(10): 55-58. |
[2] | Pan J H, Wei H K, Li H Y, Shan J J. Blue Books of Cities in China, Annual Repor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 (No.1-No.4).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11. |
[3] | Zhou W H, Wang R S. Methodology assessment of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 24(7): 848-852. |
[4] | Wang Y Q, Lu H L, Cao H. From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assets oper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land management modes in China. China Land Science, 2003, 17(1): 52-56. |
[5] | Qi B C, Zhou D. Urban l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ijing. Urban Studies, 2009, 16(12): 114-117. |
[6] | You H. Problems and risks in the urban land reserve system.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6, 16(20): 78-80. |
[7] | Ma S J, Wang R S.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
[8] | Wang R S, Hu D, Li F, Liu J R, Ye Y P. Integrative 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Regional Urbanization.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10. |
[9]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al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12. |
[10] | Li B J, Liu X L, Yang P Z, Lin G Y, Wu Z W, Qi X J, Sun C B, Xiang L. The discussion of roof agriculture and the new city food basket projects.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 (5): 643-648. |
[11] | http://money.163.com/11/0118/02/6QL6K9D300253B0H.html, 2012.6.4 |
[1] | 刘芳清, 周克艳, 刘宇, 刘涵. 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政策的思考. 农学学报, 2011, 1(10): 55-58. |
[2] | 潘家华, 魏后凯, 李红玉, 单菁菁.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No.4).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 周文华, 王如松.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生态学杂志, 2005, 24(7): 848-852. |
[4] | 王玉琼, 卢海林, 曹红. 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转变. 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1): 52-56. |
[5] | 戚本超, 周达. 美国城市土地管理及对北京的借鉴.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12): 114-117. |
[6] | 尤华.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20): 78-80. |
[7] | 马世俊,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
[8] | 王如松, 胡聃, 李锋, 刘晶茹, 叶亚平. 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
[9] |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
[10] | 李伯钧, 刘小丽, 杨佩贞, 林国友, 吴志伟, 戚行江, 孙崇波, 向林. 屋顶农业利用与城市新菜篮子工程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5): 643-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