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报首页关于本刊影响因子及获奖投稿须知订阅及广告专辑与专题学术会议本刊电子期刊 


《生态学报》30年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生态学报》是我国一流自然科学学术期刊,30年来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的支持下,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生态学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生态学报》2010年在核心版的1964种科技期刊排序中总被引频次11764次,全国排名第一,影响因子1.812,生物学科排名第一。作为国内一流的科技期刊,30年来《生态学报》一直把推动我国生态学研究发展、展现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生态学学术交流作为办刊宗旨;服务广大的生态学科技工作者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学术声誉、严把学术质量关,紧跟国内外生态学研究前沿是《生态学报》向前发展的内在保证和根本动力。30 年来学报发表了一批在国内外生态学界产生影响的优秀论文。为了检阅这些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在生态学各分支学科中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生态学报》的编辑质量和办刊水平,引导和激励生态学科技工作者撰写更多更好的科技论文,《生态学报》编辑委员会和《生态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生态学报》30 年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本次论文评选的范围为1981年创刊到2010年6月间在《生态学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共计6496篇。评选办法由专家筛选和公众投票两部分构成。首先,专家筛选。《生态学报》编辑委员会根据CNKI 数据库提供的过去30 年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同时考虑学科分布对于筛选结果的影响,筛选出20类共300篇高被引论文。再者,公众投票。300篇论文全部对公众开放,接受生态学科技工作者投票。最后综合考虑各年度被中国科协和信息传播系统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以及产生重要社会和学术影响的高亮论文,得出以下评选结果,特此公布如下(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1 曹淑艳,谢高地.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 2007,27(4):1499-1507
2 陈欣,王兆骞,杨武德,叶旭君. 红壤小流域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2000,20(3):374-377
3 陈昌笃,林文棋. 北京的珍贵自然遗产——植物多样性. 2006,26(4):969-979
4 陈利顶. 傅伯杰. 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2000,20(4):581-586
5 陈灵芝. 钱迎倩. 生物多样性科学前沿. 1997,17(6):565-572
6 陈水华, 丁平, 郑光美, 诸葛阳. 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子. 2002,22(2):141-149
7 陈小勇. 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及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2000,20(5):884-892
8 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徐长春,张丽华.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与生态恢复. 2007,27(2):0538-0545
9 戴廷波,赵辉,荆奇,姜东,曹卫星. 灌浆期高温和水分逆境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006,26(11):
3670-3676
10 邓自发,安树青,智颖飙,周长芳,陈琳,赵聪蛟,方淑波,李红丽. 外来种互花米草入侵模式与爆发机制. 2006,26(8)
2678-2686
11 丁岩钦. 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 1993,13(2):99-106
12 方华,莫江明. 氮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2006,26(9):3127-3136
13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1996,16(5):497-508
14 冯宗炜,陈楚莹. 杉木幼林群落生产量的研究. 1983,3(2):119-130
15 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1995,15(2):113-120
16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2001,21(1):1-6
17 高平平,赵立平. 可用于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2002,22(11):2015-2019
18 高英志,韩兴国,汪诗平. 放牧对草原土壤的影响. 2004,24(4):790-797
19 高增祥,季荣,徐汝梅,谢宝瑜,李典谟.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2003,23(3):559-570
20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 2006,26(4):1037-1046
21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003,23(8):1640-1647
22 韩冰,王效科. 逯非,段晓男,欧阳志云.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2008,28(2):0612-0619
23 何志斌,赵文智,刘鹄,苏永中.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6,26(8):2572-2577
24 贺金生,陈伟烈.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 1997,17(1):91-99
25 侯扶江,杨中艺.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 2006,26(1):244-264
26 胡诚,曹志平,叶钟年,吴文良.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2006,26(3):808-814
27 黄建辉,高贤明,马克平,陈灵芝. 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1997,17(6):611-618
28 贾宝全,慈龙骏. 新疆生态用水量的初步估算. 2000,20(2):243-250
29 孔垂华,黄寿山,胡飞.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V.挥发油对真菌、昆虫和植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份. 2001,21(4):584-587
30 孔垂华. 徐涛,胡飞,黄寿山. 环境胁迫下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诱导机制. 2000,20(5):849-854
31 孔繁翔,高光.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 2005,25(3):589-595
32 赖江山,张谧,谢宗强. 三峡库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格局动态. 2006,26(4):1073-1079
33 李明,王根轩. 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2002,22(4):503-507
34 李玉山. 黄土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陆地水分循环的影响. 1983,3(2):91-101
35 廖崇惠,李健雄,黄海涛.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1997,17(5):549-555
36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05,25(3):639-644
37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2000,20(5):733-740
38 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朱永官.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2006,26(3):901-913
39 刘振国,李镇清. 退化草原冷蒿群落13年不同放牧强度后的植物多样性. 2006,26(2):475-482
40 刘仲健,刘可为,陈利君,雷嗣鹏,李利强,施晓春,黄来强. 濒危物种杏黄兜兰的保育生态学. 2006,26(9):2791-2800
41 卢少勇,金相灿,余刚.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2006,26(8):2670-2677
42 陆佩玲,于强,贺庆棠.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06,26(3):923-929
43 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傅伯杰.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 2001,21(12):2106-2116
44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陈灵芝.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Ⅱ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995,15(3):268-277
45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984,4(1):1-9
46 毛志宏,朱教君. 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2006,26(8):2695-2701
47 牛文元. 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 1989,9(2):97-105
48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1999,19(5):607-613
49 庞雄飞,梁广文,曾玲. 昆虫天敌作用的评价. 1984,4(1):46-56
50 彭少麟. 南亚热带演替群落的边缘效应及其对森林片断化恢复的意义. 2000,20(1):1-8
51 彭少麟. 向言词. 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99,19(4):560-569
52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03,23(10):2176-2183
53 秦天才,吴玉树,王焕校. 镉、铅及其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994,14(1):46-50
54 全为民,严力蛟.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2002,22(3):291-299
55 任海, 彭少麟, 陆宏芳.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2004,24(8):1756-1764
56 石玉,于振文.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 2006,26(11):3661-3669
57 孙慧珍,周晓峰,赵惠勋. 白桦树干液流的动态研究. 2002,22(9):1387-1391
58 汤章城. 植物干旱生态生理的研究. 1983,3(3):195-204
59 万方浩. 陈常铭. 综防区和化防区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 1986,6(2):159-170
60 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 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 1984,4(2):119-127
61 王大力,祝心如. 豚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1996,16(1):11-19
62 王根绪,程国栋. 干旱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水资源条件的影响分析. 2000,20(3):363-368
63 王庆仁,李继云,李振声. 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植物营养学研究. 1999,19(3):417-421
64 王如松,兰仲雄,丁岩钦. 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1982,2(1):47-57
65 王勋陵,马骥. 从旱生植物叶结构探讨其生态适应的多样性. 1999,19(6):787-792
66 韦朝阳. 陈同斌.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01,21(7):1196-1203
67 邬建国. 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论. 1996,16(5):449-460
68 吴刚,蔡庆华. 流域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整体表述. 1998,18(6):575-581
69 夏汉平,束文圣. 香根草和百喜草对铅锌尾矿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差异研究. 2001,21(7):1121-1129
70 肖笃宁. 布仁仓,李秀珍.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 1997,17(5):453-461
71 谢宗强,陈伟烈,路鹏,胡东. 濒危植物银杉的种群统计与年龄结构. 1999,19(4):523-528
72 徐建华,方创琳,岳文泽. 基于 RS与 GIS的区域景观镶嵌结构研究. 2003,23(2):365-375
73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 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2001,21(9):1484-1493
74 许木启. 黄玉瑶. 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1998,18(5):547-558
75 薛生国,陈英旭,林琦,徐圣友,王远鹏. 中国首次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商陆. 2003,23(5):935-937
76 阎秀峰,王洋,李一蒙. 植物次生代谢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07,27(6):2554-2562
77 阎秀峰. 李晶,祖元刚. 干旱胁迫对红松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999,19(6):850-854
78 阳含熙,潘愉德,伍业钢.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马氏链模型. 1988,8(3):211-219
79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甄霖.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2007,27(10):4289-4300
80 杨玉盛,陈光水,林鹏,黄荣珍,陈银秀,何宗明.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生产力. 2003,23(9):1719-1730
81 殷宝法,淮虎银,张镱锂,周乐,魏万红. 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 2006,26(12):3917-3923
82 尹澄清. 内陆水-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 1995,15(3):331-335
83 岳文泽,徐建华,徐丽华.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 2006,26(5):1450-1460
84 张甘霖,朱永官,傅伯杰. 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03,23(3):539-546
85 张继义,赵哈林,张铜会,赵学勇.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系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2003,23(12):2741-2746
86 张金屯,孟东平. 芦芽山华北落叶松林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2004,24(1):35-40
87 张强,邓振镛,赵映东,乔娟.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2008,28(3):1210-1218
88 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郑徳璋.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1997,17(3):258-265
89 张文辉,祖元刚,刘国彬.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 2002,22(9):1512-1520
90 张小全,吴可红,Dieter Murach. 树木细根生产与周转研究方法评述. 2000,20(5):875-883
91 张学洪,罗亚平,黄海涛,刘杰,朱义年,曾全方. 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 2006,26(3):950-953
92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史作民,刘兴良.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 2005,25(11):2939-2946
93 赵景柱.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 1995,15(3):327-330
94 赵俊晔,于振文.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006,26(3):815-822
95 郑丽,冯玉龙. 紫茎泽兰叶片化感作用对10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5,25(10):2782-2787
96 郑淑霞,上官周平. 8种阔叶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2006,26(4):1080-1087
97 郑淑霞,上官周平. 不同功能型植物光合特性及其与叶氮含量、比叶重的关系. 2007,27(1):0171-0181
98 周国逸,闫俊华. 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 2001,21(12):2002-2012
99 朱志红,王刚,赵松岭. 不同放牧强度下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无性系分株种群的动调. 1994,14(1):40-45
100 祖元刚,马克明,张喜军. 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分形分析方法. 1997,17(3):333-336

您是本站第 193786795 位访问者

Copyright © 2005-2019   京ICP备06018880号-1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E-mail : shengtaixuebao@rcees.ac.cn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